两种心态两种人生:带着预设的答案去生活,你遇到的都是问题

分享至

两种心态两种人生:带着预设的答案去生活,你遇到的都是问题。

在个体与复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心理姿态:其一是带着问题去生活,其二是带着答案去生活。这并非仅仅是方法论上的差异,而是植根于人格深处的、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核心定义,由此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与心理轨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执着于带着预设的答案去生活时,他所遭遇的将不再是启迪与成长,而是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的“问题”。

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审视,这种对“预设答案”的执着,往往可以追溯至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根据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理论,自我在应对内在需求与外部现实的冲突时,会发展出一套防御机制,以期缓解焦虑、维持心理稳定。对于一个迫切需要确定性的人来说,他手中的“预设答案”便是一种强大的防御——它如同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通过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简化为一系列可预测、可控制的规则与期待,来抵御因未知而产生的深层焦虑。温尼科特所探讨的“过渡性客体”理论在此亦可提供启发:孩童通过一个毛毯或玩具来象征母亲的温暖,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成人的“预设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了一个“过渡性现象”的角色,它象征着个体对秩序和掌控感的渴望,是对早年全能感的一种残留与替代。

然而,这种以“答案”为形式的防御,其代价是巨大的。它预设了现实的静态性与自我的中心性,仿佛外部世界理应围绕个体内心的剧本展开。当现实检验——即个体区分内心幻想与外部现实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带来与预设答案不一致的反馈时,心理冲突便应运而生。此时,个体面临的并非一个需要理解的新情境,而是一个对其内心秩序的“冒犯”与“挑战”。他的心理能量不再用于适应与探索,而是耗费在两种徒劳的努力上:要么是试图强力地扭曲现实,使其符合内心的答案;要么是在内心进行严厉的自我谴责,为何现实未能如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