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何这句话是开悟的关键?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金刚经》在佛教典籍中的地位,向来超然。

这部由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等弟子宣说的经典,字字珠玑,句句禅机。

两千多年来,无数修行人因读诵此经而悟道证果,可真正能参透其中玄机的,又有几人?

在这部经中,有一句话被历代祖师视为全经的眼目,那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短短七个字,却藏着开悟的秘密。

六祖慧能听到这句话当下大悟,五祖弘忍听到弟子念出这句偈语便知道此人已然见性。

为何这句话有如此神力?是什么让它成为了打开觉悟之门的钥匙?



要理解这句话的殊胜之处,我们得先看看一个樵夫是如何因为偶然听到这七个字,而改变了整个禅宗的命运。

唐朝初年,岭南新州有个年轻人叫慧能。他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慧能以卖柴为生,每日进山砍柴,挑到城里叫卖,换些米粮度日。这样的生活,与修行、与佛法,本该是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可世间的因缘,往往就在不经意间种下。

那一日,慧能挑着柴担走在街上,突然听到一户人家中传来诵经声。那声音浑厚悠扬,诵的正是《金刚经》。慧能本是路过,却被那经文吸引,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当诵经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慧能整个人如遭雷击,愣在了原地。

柴担从肩上滑落,散了一地,他却浑然不觉。

那一刻,就好像有一道光突然劈开了黑暗,照亮了他从未见过的天地。他说不清楚那是什么感觉,只觉得心中某个一直紧锁的门,轰然洞开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这一瞬间似乎都变得不同了。

慧能站在街头,看着来往的行人,看着飞过的鸟雀,看着摇曳的树叶,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在的,都是自由的,而自己的心也应该如此。

他进屋问那诵经的人:"这是什么经?"

那人说:"《金刚经》。"

"从哪里可以听到这部经的讲解?"

"黄梅东山,五祖弘忍大师那里。"

慧能当下就决定了,要去黄梅东山。他安顿好母亲,筹措了盘缠,便踏上了北上的路。从岭南到湖北黄梅,千里迢迢,一个樵夫,背着简单的行囊,就这样上路了。

这一走,就是三十多日。

当慧能终于站在黄梅东山的山门前时,已经是满身风尘。守门的僧人看他一副南方蛮夷的打扮,言语中颇有些轻慢。慧能却不以为意,只说要拜见五祖。

五祖弘忍大师见到这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开口第一句话就问:"你从哪里来?来这里做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道而来拜见和尚,只求作佛,不求其他。"

这话说得直接,毫不拐弯。五祖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却故意说:"你这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作佛?"

换作旁人,被这样当面质疑,多半要辩解一番,讲讲自己的诚心,说说自己的苦衷。可慧能的回答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无南北之别。獦獠的身体和和尚的身体不同,佛性又有什么不同?"



这一句话,透着一股子天然的智慧。五祖心中暗喜,知道这是个根器不凡的人,但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说:"这家伙太过伶俐,不要再多说了,去后院干活吧。"

就这样,慧能被安排到了碓房舂米。碓房在寺院的后院,是最苦最累的活计。慧能个子矮,体重不够,踏碓的时候力量不足,只好在腰间绑上一块大石头,增加重量。日复一日,他就在这碓房里,踏碓舂米,一干就是八个月。

这八个月里,他几乎没有机会听五祖讲经说法,也没有参加过僧众的早晚课诵。只是每日在碓房里,伴着舂米的咚咚声,重复着机械的劳作。

可慧能的心却是明白的。

他知道五祖让他待在碓房,不是惩罚,而是磨炼。舂米看似简单,可要日日如此,时时专注,却不容易。心中若有杂念,力道就不均,米就舂不好。

渐渐的,慧能在这单调的劳作中,体会到了一种奇妙的境界——当他完全投入到舂米这件事中时,心中再无他想,天地之间只剩下踏碓的节奏,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

这种自在,与他当初在街头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的感觉,竟然是相通的。

五祖弘忍这些年来,门下弟子众多,其中尤以神秀为首座,深得众僧敬重。神秀博学多闻,精通经教,在寺中讲经说法,无不透彻,众人都认为他是五祖的衣钵传人。

转眼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五祖召集所有弟子,说道:"生死事大,你们整日只知道修福,不知道求出离生死苦海。自己的真如本性若是迷了,修福又有什么用?你们各自回去,用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子来给我看。如果有人悟得大意,我就把衣钵传给他,让他做第六代祖师。"

这话一出,寺中一片哗然。

众弟子心中都想着要作偈,可又觉得神秀上座学问最高,肯定是他得衣钵,自己何必枉费心思?于是大家都不作偈,等着看神秀的偈子。

神秀心中也是忐忑。他知道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地位,也明白五祖对自己的期望,可要写这首关系到衣钵传承的偈子,他却迟迟下不了笔。思来想去,几个昼夜过去,神秀终于写成了一首偈子,可他不敢直接呈给五祖,只是趁着深夜,偷偷把偈子写在了五祖方丈室外的走廊墙上。

次日清晨,寺中僧众发现了墙上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僧看了,纷纷赞叹,都说神秀上座果然了得,这偈子写得好。五祖看到这首偈子,当众说:"你们都念诵这首偈子,依此修行,可以不堕三恶道。"众僧听了,更是对神秀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五祖私下里却把神秀叫到方丈室,对他说:"你这首偈子,还没有见性。只是到了门外,还没有进门。这样的见解,只能求人天福报,不能得无上菩提。你再去想想,过几天再拿偈子来。"

神秀听了,惊惶退出,心中更加迷茫。

消息传到了碓房。有个小沙弥经过后院,见慧能在舂米,便念了那首偈子给他听。慧能听完,沉默了良久,突然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能不能请你帮我写在墙上?"

小沙弥吃了一惊:"你一个舂米的,也会作偈?"

慧能说:"想学无上菩提,不能轻慢初学。下下人也可能有上上智,上上人也可能有没意智。若是轻慢别人,就是无量无边的罪过。"

小沙弥听他说得有理,便答应了。于是慧能念,小沙弥执笔,在神秀偈子的旁边,写下了另一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一出,整个寺院都震动了。众僧围观,议论纷纷,有人说好,有人说这是在诽谤神秀上座。五祖听闻,也来到走廊,看到慧能的偈子,当众却说:"这也是没有见性。"说完便用鞋底把偈子擦掉了。

众僧见五祖都这样说,便也散去了,不再把这事放在心上。



可当天夜里,五祖却悄悄来到碓房,见慧能正在舂米,便问:"米舂熟了没有?"

慧能答:"米早就熟了,只是还没有筛过。"

五祖听了,心中明白他话中之意,便用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

慧能也明白了,当夜三更时分,独自来到五祖方丈室。

五祖关上门,为慧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