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中: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为何这是大乘佛法的根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维摩诘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大乘佛法的经典宝库中,《维摩诘经》素来被称为"不可思议解脱之门"。

这部经典记载的不是佛陀,而是一位在家居士维摩诘的言行。

此人虽身在俗世,却智慧超群,连文殊菩萨这样的大智慧者都要与他论道往来。

经中有一句话,短短八个字,却被历代高僧视为开悟之钥:"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什么叫"无住"?为何要以"无住"为本?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整个大乘佛法的核心密意。它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种理论,而是直指修行人能否真正入道的根本所在。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那一刻,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讲的正是这个"无住"的境界。天台宗智者大师讲"一念三千",华严宗讲"事事无碍",追根溯源,都离不开这个"无住"二字。

可这"无住"到底是个什么境界?为何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都要在这两个字上下功夫?《维摩诘经》中,这位居士究竟用什么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大乘佛法的根本?

说起维摩诘,这位居士可不是一般人物。他住在毗耶离城,是个富甲一方的长者,家有万贯,妻妾成群,却偏偏对佛法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佛陀的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而这位在家居士维摩诘,却是"不可思议解脱"第一。

有一年,维摩诘突然病了。消息传到祇园精舍,佛陀知道这不是寻常的病。维摩诘已经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早已超脱生死,怎么会真的生病?这分明是在以疾病为方便,想要为众生说法。

佛陀便对弟子们说:"你们谁愿意去探望维摩诘,代我问候他的病情?"

话音刚落,大弟子舍利弗就低下了头。佛陀看着他,问道:"舍利弗,你为何不去?"

舍利弗苦笑着说:"世尊,我不敢去。记得有一次,我在林中树下静坐,维摩诘居士看到了,就走过来对我说:'舍利弗,你这样坐着,不叫宴坐。'"

"我当时很疑惑,问他什么才叫宴坐。他说:'真正的宴坐,不是身体不动就算,而是心不住于三界,却示现行于三界;不灭尽定而现诸威仪,这才叫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离烦恼而入涅槃,这才叫宴坐。能这样坐,才是真正的宴坐,才是佛陀赞许的。'"

"世尊,他说完这番话,我竟一句都答不上来。我修行这么多年,自以为对禅定有些心得,可在他面前,我连什么叫真正的宴坐都不懂。我实在不敢去看他。"

佛陀点点头,又看向大目犍连。目犍连也忙摆手:"世尊,我也不敢去。上次我在为居士们讲说佛法,维摩诘也来了。我讲完后,他对我说:'目犍连,你为在家人说法,不能像对出家人那样说。'"

"我很不解,就问他该怎么说。他说:'说法时,要知道法没有众生,离开众生的执着;要知道法没有我,离开我的执着;要知道法没有寿命,离开寿命的执着;要知道法从本以来,前际不生,后际不灭,现在无住。法不属于因,不在缘中,不和合而生。法如虚空,离开一切境界的执着。'"

"他这样一说,在场的居士们个个都法喜充满,说从来没听过这样透彻的说法。而我,却感觉自己讲了这么多年法,竟然连法的本质都没搞清楚。我真的不敢去见他。"



佛陀又看向其他弟子,迦叶、阿难、须菩提等,个个都低着头,说着自己被维摩诘点破的往事。看来这些声闻弟子,没有一个敢去的。

佛陀微微一笑,目光转向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起身合掌:"世尊,维摩诘居士深不可测,我虽然愿意去,但面对这样的大智慧者,也是战战兢兢。"

佛陀说:"只有你去最合适。你是大智文殊,他是妙慧维摩,你们二位论道,必然精彩绝伦。"

文殊菩萨便带着众菩萨、声闻弟子、天人们,浩浩荡荡前往维摩诘的住处。

到了维摩诘家中,只见他独自躺在床上,屋内空空荡荡,连个侍者都没有。文殊菩萨进门问候:"居士,您的病从何而起?"

维摩诘答道:"我的病,从痴起、从爱起。众生有病,所以我有病。若众生的病好了,我的病自然就好了。菩萨为众生而入生死,有生死就会有病。要是众生的病灭了,菩萨也就无病了。"

文殊菩萨又问:"居士的病房为何如此空寂,连个侍者都没有?"

维摩诘说:"诸佛国土也是空寂的。"

文殊菩萨问:"为何说诸佛国土空寂?"

维摩诘说:"空是因为空,不因为灭掉什么才叫空。"

文殊菩萨点头:"说得好。您的病从何处著?"

维摩诘说:"我的病无所著。身体生病时,如果著在身上,那就不是菩萨了。"

文殊菩萨继续问:"那居士您的病根在哪里?"

维摩诘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从有身起,以有身为本。如果能断灭'有身'的执着,病根就不存在了。为什么?菩萨为了众生而病,以众生病为病。病从哪里来?从妄想颠倒来。怎样断除这个病根?要知道诸法如幻,所谓的病、所谓的身,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性是空的。"

两人一问一答,越谈越深。屋内的菩萨、声闻弟子、天人们,都屏息凝神地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

文殊菩萨又问:"菩萨应该如何慰问生病的菩萨?"

维摩诘说:"应该说身体无常,但不要说厌离身体;说身体有苦,但不要说乐于涅槃;说身体无我,却要教化众生;说身体空寂,但不要说毕竟寂灭。

要忏悔以前的病,但不要执着过去;要怜悯自己病苦,也要怜悯众生的病苦;要知道自己受过无量劫的苦,也要想到帮众生离苦;要想到自己曾经的善行,立志要成就众生的善行;要生起清净心,但这清净心要以大悲为根本。"

说到这里,屋内突然有五百天人,听到这番话后,当场发起了无上菩提心。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

文殊菩萨又问:"居士,菩萨如何调伏自己的心?"

维摩诘答:"菩萨应当调伏心,不住在身内,也不住在身外;调伏心时,不住在善,也不住在恶;调伏心时,不住在生死,也不住在涅槃。"

文殊菩萨说:"如果心不住在生死涅槃,那住在哪里?"

维摩诘看着文殊菩萨,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他缓缓说道:"应当调伏心,使其无所住。为什么?若心有住,就是虚妄。若心无住,那才是真实。"

文殊菩萨追问:"什么叫无住?"

维摩诘正要开口回答这个关键问题,屋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众菩萨、声闻弟子、天人们都伸长了脖子,想听这位居士如何阐述"无住"的真义。



要知道,这"无住"二字,正是《维摩诘经》中最核心的教义。

后来在经文的关键处,维摩诘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这八个字,成为大乘佛法的根本,也是无数修行人追寻的终极密意。

那么,维摩诘究竟如何解释"无住"?为何说要"从无住本"?

这"无住"的境界到底有多么重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