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大河健康报”报道,自2023年10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推出“便民就医优流程”七项举措以来,郑州市积极响应,在实际床位使用率超100%的大型三级医院(院区)率先开展入院服务一站式试点,积极探索“全院一张床”运行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根据规划,到2026年底,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将全面推行这一模式。
![]()
所谓“全院一张床”,核心在于打破各科室床位的“专属界限”,将全院床位整合为统一资源池。不再严格区分“内科床”“外科床”,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闲置床位灵活分配给最需要的患者,实现床位资源最大化利用。
医生跟着患者走
从郑州市的试点经验来看,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典型的实施模式。
一种以郑州市中心医院为代表,依托智能管理平台进行实时床位监控与调配。平台遵循“急诊优先、科室相近、位置相邻”原则,为患者快速匹配最合适的床位,力求减少无效等待。
另一种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为代表,开创性地采用“医生跟着患者走”的模式。这意味着,即使患者入住的是其他科室的共享床位,其原有的主管医生和护士团队将继续负责其主要诊疗工作,保障了治疗的连续性。同时,通过系统授权,患者所在病区的医护人员可实时获取其完整信息,确保突发状况下能及时响应。
是医患“双赢”,还是……
从政策初衷和试点反馈来看,“全院一张床”的积极意义的确不容忽视。
对于患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等床时间大幅缩短,急诊滞留现象得到缓解,长期以来“住院难、候床久”的痛点有望被疏通。就医流程变得更顺畅,体验感显著提升。
对于医院管理而言,此举盘活了闲置的床位资源,提高了整体床位周转率和运营效率。使得医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助于应对季节性、周期性的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床位压力,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官方媒体报道中,这一改革被视作破解就医难题、提升服务质效的“精准破局”之举,是医疗服务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肯定其优化资源配置初心的同时,诸多现实的挑战与担忧也浮出水面。
当前,许多医院本就面临人力资源紧张的困境,医护人员常态化的高负荷运转已是不争的事实。“全院一张床”推行后,跨科室的沟通协调、患者信息的跨区同步、安抚患者对陌生病区的顾虑等隐性工作量的增加,是否会进一步分摊医护本已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不仅如此,医疗行业专业性极强,不同科室的诊疗思路、护理重点差异显著。政策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全科素养,以应对不同专科患者的护理需求;也要求医生在跨科协作中无缝衔接诊疗方案。但在短期内,要求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多专科知识体系难度极大,可能潜在地影响到医疗服务的精准度。最核心的担忧集中于非本专科的医护人员对于其他科室疾病的病理机制、诊疗规范、紧急并发症处理流程可能不够熟悉。若无完善、统一的跨科诊疗标准、强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和充分的应急预案,是否存在病情判断偏差、护理操作不规范的风险?这是悬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样的工资,却要做更多的工作”,这是许多医护人员的直观感受。跨科收治患者无疑增加了工作的复杂度和强度。如果缺乏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与激励补偿机制,仅靠情怀和奉献,政策的可持续性难免令人担忧。能否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机制,并配以相应的晋升通道,是调动积极性、稳定队伍的关键。
是资源优化,还是医护新长征?
“全院一张床”模式,无疑是医疗资源集约化管理的积极探索。它指向了一个更高效、更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图景。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院一张床”远不只是床位的简单共享,它实质上是对传统科室壁垒、医院管理模式和医护工作流程的一次深刻重构。它既不是完美的“万能药”,也不应被简单视为“负担源”。
作为医疗生态中的核心力量,医护人员既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效果的最终体现者。这道关乎效率与安全、关乎患者体验与医护福祉的复杂考题,值得全社会共同深入思考和理性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