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乐黛云先生逝世一周年。10月31日,由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讲座,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以“时代之女与造就时代——乐黛云老师的精神遗产”为主题做了演讲。
戴锦华回忆,1997年,乐黛云即将退休时,中文系老一辈的学人先后荣休,也有的辞世而去,这让自己觉得茫然、无力又张皇失措,“我跟乐老师说,你们离开我,我不知道怎么办。乐老师说很简单,你们顶上去,本来已经是你们的时代。而今天,到了另外一个时刻,他们真的不再回来,而我也到了退休的时刻。”
![]()
讲座现场
戴锦华开篇即点明:“乐老师属于那个大时代,她是那个大时代的风云儿女。”
她指出,乐黛云的生命高光时刻,与她即将跌入深渊的时刻紧密交织——她组织并编辑了《当代英雄》杂志。这个命名本身非常有趣,戴锦华剖析道,“这是当时乐老师作为一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年轻女人,她的时代定位,她的自我期许。”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正在于此。当这群年轻人以“英雄”自诩,渴望创造历史之时,命运的暴风雨已悄然降临。
“当代英雄”的命名,预示了乐黛云此后漫长岁月中与各种“风暴”的遭遇。戴锦华特别提到乐黛云的英文回忆录书名——《To The Storm》(《面向风暴》)。她透露,自己曾一再恳求乐老师将其翻译成中文,但乐黛云总是回答:“不要了吧。”
![]()
乐黛云的英文回忆录《To The Storm》
乐黛云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她一次次“迎向暴风雨,走向暴风雨,以完整、从容、自信的姿态最终穿越了时代的暴风雨”。
“乐老师始终有着深切的使命感,”戴锦华举了乐黛云晚年的例子,“乐老师说你好好学,我们一起为人类做一点好事。”这句在当下听起来近乎“宏大”的话语,在乐黛云那里,“既不是宏大叙事,也不是浮夸,而是她对于自己代际使命的自觉。”
乐黛云不仅是时代的参与者,更是时代的“造就者”。
“乐老师开拓的比较文学,是当时社会一面最为鲜明的旗帜,”戴锦华回忆,“大家从四面八方、各学科汇聚而来。”她形容那时的比较文学研究所如同一个“会议工作坊”,“绝对不可以说谁是谁的学生,大家统统是比较所的学生。”
戴锦华特别提及乐黛云在深圳大学创立中文系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往事。“那个没有褶皱的城市,成为比较文学诞生的城市。”她说,“因为它新,它成了脆弱环节,我们可以战胜惯例、惰性,获得突破。”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比较文学学会下设的二级学会多达157个,“这些二级学会包括我所参与创立的电影符号学学会,各种各样意义的二级学会,因比较文学的旗帜,因乐老师的庇护得以确立,更多的新学科、新思想、新学术得以介入时代。”
![]()
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
站在同样即将退休的时刻回望,戴锦华以亲身经历,细腻描绘乐黛云如何“庇护”与“召唤”年轻学者。
1990年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在日本召开,乐黛云为近百名中国学者筹措路费,“每一分钱是乐老师筹来的”。戴锦华在会议上遭到日本学者围剿,乐黛云直接向对方导师与机构提出抗议,会议召集人、东京大学校长亲自两次致歉。“那就是乐老师做事的方式,”戴锦华说,“她能够给予我们的庇护。”
戴锦华提到乐老师晚年仍亲自煲汤送给季羡林先生,“这是乐老师对于长者的态度。”“乐老师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戴锦华说,“她见不得在强者面前卑躬屈膝,也见不得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
![]()
乐黛云与戴锦华
戴锦华也特别指出乐黛云在引介西方批判理论方面的独到眼光。
她提到特雷·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由乐黛云弟子伍晓明翻译,“我毫不怀疑翻译的要求是乐老师提出的,出版是乐老师恳求达成的。”这本书成为戴锦华教学中的必读书。更重要的是乐黛云邀请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来北大演讲,讲稿集结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戴锦华说:“乐老师以这些努力,勾勒出西方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左翼文化理论的视野。”这一脉络使得中国学者在后冷战时代,“可以有角度、有立场、有方法去展开新的论证,去重新揭开失败者的历史”。
乐黛云晚年致力于“多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戴锦华认为这不仅是对多元文化潮流的回应,更是对中国崛起的预见与预警。
戴锦华以“榜样”定义乐黛云对她的意义。“乐老师在我心中,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而是精神领袖与导师。”她说,“我至今难望其项背,一直试图追随,但我的时代烙印使我不可能具有那样的精神高度。”
在本次活动的分享与评议环节中,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讲到,乐黛云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倡导者,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的名誉院长、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导师。今次举行的“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七讲,既是对乐先生去世一周年的纪念,也是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再思考的一个机会。
活动中也推介了新书《中国文化书院·那些穿越历史风云的大先生们》,该书汇集“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前六期的内容,由陈越光、衣海曼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介绍:“该书出版使前六讲的语言和场景成为有恒性承载力的书籍,这不仅可以在更广泛的人群、更持续的时间里传播,而且使我们从观赏单粒的珍珠进而收藏整串珍珠。”
![]()
新书揭幕
讲座的最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讲到,最近乐老师的自传《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再版发行,这个书名正是乐老师一生精神风范最准确的写照。“生命应该燃烧其火焰,而不只是冒烟”;“我知道存在荒谬,却不靠近虚无”;“与时俱进,但绝对不随风起舞”。乐老师曾经对自己也对学生们说出了这些精辟的教诲,更可贵的是,她是这么说的,她也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身体力行,树立了和而不同、多元之美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