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福建地势山多险峻,据统计福建地区山地丘陵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这就使得交通不发达的旧时,闽地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天然障碍。但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文化一旦传入闽地就能被更好的长久保留下来。而闽地尤其是闽南地区就成了中华早期文化留存地。就比如之前文章里提到的唐代的戏曲文化和秦汉的厌胜文化就存留在闽地成为如今闽南独特的文化形态之一。
所以今天小君要和大家聊的就是闽地的特色语言:闽南语,这个中国古语的活化石。称其为古语的活化石只因闽南语中保留了许多古语的发音特色和语法特征。这些在其他地区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语言特色,因为闽地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而被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华语言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参考。
还记得读小学时候,老师就曾和我们提过,越是年代久远的诗文,若用闽南语读起来,就会发现比普通话来读更押韵,甚至还当场读了几篇,当时还真是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
还记得,当年课本杜牧的《山行》中有这么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当年老师特别标注了,这个“斜”字必须念成“XIA”才能与上下句押韵。但据说如今的课本都改回了“XIE”的读音。原因无它,之因为“XIE”的读音是如今普通话的标准读法,而“XIA”的读音则是历史上的读法,当时唐人就是这么念的,而这读法和闽南语的读音“QIA”相当的相似,且压一样的韵律,闽南语的古韵可见一斑。
闽南语作为方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闽越地区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但先秦时期闽越方言与中原的语言并不互通,只不过贵族间通用的“雅言”就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可以交互交流。所以我们读先秦史时会发现吴越地区的人名很奇怪,估摸着大多是属南方特色当地语言的音译吧。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覆灭越国,越人遁入闽地,于是与当地的土著融合出了如今闽南语的雏形。时至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闽越后,中原的汉人大规模涌入闽地,而这是闽南语第一次与中原汉语的次融合,而这次两千多年前的语言融合,如今仍闽南语中可以寻到留存的印迹。如闽南语中的“船”的读音“tsûn”便是当时的特色。
但是奠定如今闽南语基础的应是西晋永嘉治乱后的“衣冠南渡”。当时胡人南侵,中原板荡,烽烟四起,民生凋敝。晋室南渡江南才让华夏正统得以延续,而中原文化语言也大规模的进入了闽地。因此,当熟悉闽南语后,便会发现许多《世说新语》中的雅言美韵如今依旧留存在闽南语中。如闽南语中依然将书叫做“册”,将筷子叫做“箸”,将走说成“行”,将锅叫做“鼎”,将媳妇叫做“新妇”,将怀孕叫做“有身”,连闽南人的的称呼都充满了古韵,如你称作“汝”,你们称作“恁”,我们则是“阮”。
![]()
到了唐朝,又是一个中原文化与闽地文化高度交融的时期,陈政、陈元光父子率87姓将士入闽平乱,再次为闽南语带来了唐音。自此,闽南语染上了“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的语音特色,使我们如今依旧得以窥见千年前的语言风貌。在闽南语中就体现在如今的“H”“F”部分读音的特色,例如飞字读作“HUI”,福字读作“HU”,也就有了2015年春晚小品《小棉袄》冯巩对“福州”还是“湖州”的纠结。
最后一次中原音韵入闽应是朱熹的泉州讲学,又为闽南语带入了程朱理学的学术味道,如今闽南人依旧将道理读作“tō-l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朱子的敬意。
这般梳理下来,不知道你是否对于闽南语作为华夏语言活化石的语音特色多了那么一丢丢的了解呢。如果还想对闽南语了解更多,欢迎关注哦,我们之后继续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