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总理鼓吹印度!扬言对印很有自信,年轻优势可赶超中国
哈喽大家好!我们今天聚焦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一句“中国已老龄化,印度年轻有望赶超”,经印度媒体放大后成了国际舆论焦点。
不少人好奇:这番话是真心捧印度,还是另有地缘政治考量?印度的“年轻红利”,真能撑起赶超中国的野心?
印度经济持续增长是共识,数据预测其未来涨势向好,不少人因此看好它赶上甚至反超中国。支撑这种信心的核心论据,正是李显龙着重强调的人口优势。
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仅28岁,劳动力储备雄厚;而中国这一数字已达39岁,老龄化进程加速且人口总量下降。年轻人口带来的旺盛消费需求与创新潜力,确实是印度最亮眼的底牌。
这番话出自李显龙在英国智库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公开对话,能被印度媒体热捧不难理解,但将其简单归为“赞美印度”,就低估了新加坡外交一贯的平衡术。
和其父李光耀一样,李显龙的发言从来是“话里有话”:明面肯定印度人口与增长潜力,暗里却藏着对印度缺席区域合作框架的惋惜与提醒,更深层的考量,是为新加坡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锚定支点。
人口红利从来不是“自动提款机”,历史早有定论,没有配套的发展环境,再多年轻人口也难转化为经济动力。
李显龙在讲话中特意复盘了印度与区域合作框架的纠葛:2019年印度临阵退出,直接打破了原本“中、印、澳、新与东盟”的平衡格局。
印度的顾虑很现实:既怕中国制造冲击本土脆弱制造业,又受农业与服务业保护主义掣肘,更想在中美间保持“三不沾”身份以扮演调停者。
![]()
但印度的退出,最让新加坡坐立难安。没有印度制衡,中国在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很可能形成独大局面,这不仅违背新加坡“外交平衡”的生存法则,也不符合其他东盟国家的利益诉求。
李显龙点出“中印年龄差”,与其说是唱衰中国,不如说是借人口话题解读中国发展的“新常态”,老龄化推高劳动力成本,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发展重心从速度转向质量,国际角色从规则接受者转向重塑者。
![]()
这些“新常态”对新加坡是福是祸?李显龙没明说,但一句评价道破心机:“中国仍是世界贸易体系受益者和维护者,即便在不利裁决下也曾遵守规则。”
言外之意再清晰不过:新加坡希望中国继续遵循美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哪怕规则不公、带有约束性,也需“安分守己”,这才是符合新加坡利益最大化的“理想中国”。
回到核心问题:印度真能复制中国的发展奇迹?纵观现代经济史,后发国家要实现“后来居上”,必须集齐四大关键要素:持续的政策连贯性、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日本、韩国、中国的崛起,无一不是踩准了这四大支点,而印度目前一个都未达标。新加坡对此或许早有认知,李光耀生前就强调“中印国情迥异,不可简单对比”。
![]()
看好印度的人常列举其优势:民主制度保障稳定、英语优势对接全球、可跳过制造业直接发展服务业,但这些设想的前提是,印度必须先破除内部重重障碍。种姓制度残留的社会割裂、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博弈、基础设施的长期滞后、政策频繁摇摆的痼疾。
人口红利从来不是“躺赢”的保证,而是需要精耕细作的“潜力股”。印度的年轻人口是事实,但年轻不代表高效,人口多不代表动能足。
![]()
日本当年靠“海外补偿论”掠夺中国完成原始积累,最终却因“蛇吞象”式的全面侵华陷入持久战泥潭;
中国靠全民抗战拖垮日本经济,靠改革开放整合全球资源,靠政策连贯性筑牢发展根基,这些成功密码,从来不是“年轻”二字就能概括。
李显龙的发言本质是新加坡外交的“精准表态”:既给印度戴了“潜力股”的高帽,又给中国划了“守规则”的红线,更悄悄为自己争取了三角关系中的博弈空间。
而对印度而言,与其沉迷“赶超中国”的舆论狂欢,不如先搞清楚:如何把28岁的年龄中位数,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在力量,毕竟历史从未许诺,“年轻”就一定等于“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