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纽约时报》和多家美媒报道,美国不少州的教育部门正在把教材做系统性的删改,尤其是历史课部分,任何涉及种族、性别、社会正义运动的话题都被贴上“争议性”标签。
一些教师说,他们不敢再随意讲课,因为讲错一句话可能引来家长投诉或政治组织的攻击。
有州甚至明确规定,课堂不得谈论当下社会热点,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或宪法争议。
这种情况,似乎让历史课彻底失去了原本的思辨空间。
问题来了,美国教育为何会做出这种转向呢?
![]()
过去两年,特朗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宣布解散教育部到冻结大学经费,再到禁止联邦资金支持任何“宣扬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的项目。
这套政策的逻辑,就是要用保守主义的价值观重塑整个教育体系,教育部不再强调包容、多元,而是强调传统、爱国和信仰。
法律层面也有配合,美国45个州的立法者在过去三年里提出了近三百项法案,目标都是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种族、性别认同等内容。
这些法案很隐蔽,它不直接说禁止讨论具体主题,而是要求教师“保持中立”。
但你想,在讨论奴隶制、种族歧视、社会运动这类话题时,所谓中立其实就是不能说真话。
老师们知道这一点,所以干脆不讲。
![]()
一些地方更夸张,比如德州,教育委员会甚至专门修改教学模式,增加德州历史的比重,减少对美国整体和世界历史的探讨。
他们的说法是“加强文化认同”,但实际上就是把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当教育主轴。
这件事不只是教材被清洗,美国的校园读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审查,现在很多书被列入黑名单,被指有“有害内容”,以讨论种族、性别议题的书最常被封禁。
像探讨跨性别议题的童书《乔治女孩》,因为涉及性别认同,被家长团体举报后下架。
保守派说这是为了保护孩子,可从实际效果看,这种禁书潮已经让美国教育的开放精神坍塌。
教师和图书馆员怕得罪任何一方,宁可删书,也不敢冒风险。
![]()
这种审查文化不断下沉,加州原本有种族研究课程,专门研究拉丁裔、亚裔、原住民族群的历史,后来在政治压力下被撤资。
有人担心,这种趋势会让下一代美国人没法理解民主价值,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的复杂性,也无法识别过去的错误。
如果历史课只教“标准版”,那美国的民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从政策角度看,这些措施并非孤立,而是新版“保守主义教育战”的一部分。
特朗普政府的所谓“三板斧”政策——削减教育经费、整顿大学思想、解散教育部——几乎完全改变了教育格局。
特朗普团队的逻辑很简单:联邦政府要让州政府掌握教育权,实现“地方化”和“家长主导”。
![]()
表面上听着像是提升地方自主权,但事实上是把政治控制权转移到保守力量手里。
更极端的是,特朗普在教育政策中多次提到要禁止教育机构“灌输激进思想”,包括批判性种族理论和性别认同教育。
他说要推行“爱国教育”,确保学生理解“美国的伟大制度”。
于是,老师一旦在课堂讲种族歧视或殖民历史,就可能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
哈佛等高校因为被指“未妥善处理反犹问题”,遭到联邦拨款冻结,连免税资格都被威胁取消。
这些都是政治手段,目的在于逼迫高校顺应保守派的意识形态。
![]()
可以说,美国教育系统现在被政治文化绑得死死的,连AI教育和公共贷款减免计划,都被纳入“传统教育回归”的框架里。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教师的处境是最艰难的,很多老师说他们每天讲课都像踩地雷,不知道哪句话会被误读。
教材层面的删改幅度非常大,有的版本连“奴隶制遗产”四个字都被删掉,这些都是有意为之的政治炒作。
出版社也怕,宁愿牺牲学术性,只要能顺利过审。
美国的教科书市场高度集中,三大出版巨头掌控绝大部分市场,它们看重的是销量和接受度,而非学术质量。
![]()
结果就是,教材内容越来越通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平面,而这正是美国教育的危机。
教育本该帮助人思考,而不是让人只会接受。
现在的情况是老师不敢讲、学生不敢问、家长敏感、学校怕事,整个系统都在变得沉默。
这背后其实是美国社会极化的反映,当政治越分裂,教育就越被当作争夺阵地的工具,批判性种族理论的争议就是典型例子。
这场美国教育的“静音化”,或许会持续下去,老师们在备课时得更加小心,哪些内容能讲,哪些不能讲,都得先打好草稿。
这场变革或将会影响一代美国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会塑造这个国家未来的文化认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