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十一消费旺季来临,各大商家的促销活动如火如荼进行,诈骗分子也趁机“搭车”撒网。日前,“云南省市场监管”和“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近期有昆明市民收到内含“中奖福利”的可疑包裹,险些落入诈骗陷阱。记者结合典型案例、反诈中心提示,为读者拆解此类骗局的套路,梳理预防应对方法,助力守住“钱袋子”。
典型案例
“某某外卖”包裹信封藏陷阱
市民小美近期收到一份来历不明的快递,拆封后发现里面装着一个红彤彤的信封,信封上印着“某某外卖 百亿补贴 豪礼大放送!”的字样。打开信封,里面除了一封“感谢信”,还附有二维码、兑奖码和活动说明。
“感谢信”中写道:“感谢您长期支持某某外卖,我们特此送上百亿补贴豪礼一份,扫描二维码即可兑换。”看着精致的包装和“官方感”十足的文字,小美起初并未怀疑,按照提示扫描了信封内的二维码。可扫码后,手机立即弹出风险提示,这让她心里犯起嘀咕,但仍抱着“或许是系统有问题”的想法,继续点击网址浏览。
页面跳转后,一名“客服”主动弹窗联系小美,要求她提供信封内的兑换卡照片。随后,“客服”发来一张标注着小美“中奖信息”的截图,声称她已获得家电、购物卡等“豪礼”,只需提交个人信息即可领取。就在小美准备输入姓名、手机号时,信封上的一个细节让她警觉——信封角落挤着4个品牌的LOGO。“4个平台存在竞争关系,怎么会一起出现在同一份‘福利’信封上?”
察觉异常后,小美立即停止操作,并向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举报。她的细心让自己避免了财产损失。
骗术拆解
“三步套路”让人降低防备
针对此类“快递福利”诈骗,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拆解出诈骗分子的套路,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用“实体包装”营造“官方假象”。诈骗分子会模仿正规企业的宣传物料,制作印有知名品牌LOGO、仿真印章的信封或卡片,再配上“感谢信”“百亿补贴”等极具吸引力的文字,通过批量寄送匿名快递的方式,精准触达普通消费者。“实体快递比短信、链接更有‘真实感’,很多人会觉得‘都寄快递给我了,应该不是骗子’,从而放松警惕。”反诈中心民警介绍道。
第二步,用“二维码/短链”引流至“高仿平台”。信封内的二维码或短链看似是“兑奖入口”,实则指向诈骗分子搭建的高仿活动页或小程序。这些页面设计与正规平台高度相似,甚至会标注“官方认证”字样,误导消费者输入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第三步,用话术套取敏感信息,实施诈骗。当消费者输入基础信息后,诈骗分子会以“验证身份”“领取需交押金”“兑换需付运费/税费”等理由,诱导消费者进一步输入银行卡号、手机动态验证码。一旦消费者提交了这些信息,后台就会立即抓取验证码,完成银行卡绑定或远程转账操作;部分骗局中,还会安排“假客服”发送“转账示范截图”,催促消费者尽快操作,进一步降低受害者的判断力。
反诈提示
养成“五个习惯” 防范消费骗局
结合该起案例,针对快要到来的“双十一”,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作出以下安全提示,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
对不明快递要“打问号”。收到非本人购买、来源不明的快递,尤其是内含“礼品卡”“兑奖券”的包裹,不要轻信。可直接销毁丢弃,或通过品牌官方客服(如京东客服—950616、淘宝客服—9510211等)核实,切勿自行扫描快递内的二维码、点击链接。
不随意扫描陌生二维码。无论是快递内的二维码,还是路边、社交平台上的福利二维码,都要谨慎对待。同时,对“刷单返利”“网络投资高收益”“免费领豪礼”等说辞,要牢记“凡是需要先交钱、输验证码的,都是骗局”。
登录正规平台也要保护隐私。即使是在正规购物平台,填写个人信息时也应“留有余地”,比如用别名代替真实姓名,地址只填到小区而非具体门牌号。对于招聘、交友、调查问卷等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场景,务必先核实主办方资质,避免因信息泄露留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及时销毁含隐私信息的单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单据上往往包含姓名、手机号、地址等敏感信息,丢弃前需用马克笔涂抹关键信息,或直接撕毁,防止被诈骗分子收集利用。
一旦被骗立即“报警+止损”。若不慎泄露信息、遭遇转账诈骗,要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银行卡,同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快递包装等证据,为警方调查提供帮助。
记者 郭婷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