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两万逾期一天,家人被威胁,谁该为恐吓短信负责?
牛先生赶紧翻出还款记录:10 月 24 号还分三笔给重庆小米消费金融转了钱,141 块、1752 块、27 块的记录清清楚楚,现在就剩 8000 块没还,怎么就成了 “恶意拖欠”?
更让他膈应的是发短信的号码,既不是爱奇艺官方电话,也不是还款的小米消费金融,就是个陌生的 170 开头虚拟号。
可短信里把他的借款金额、家庭情况摸得门儿清,这到底是谁在搞鬼?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牛先生第一时间点开爱奇艺 APP,当初借钱的入口还在 “我的” 页面显眼位置,打着 “日息 0.2% 安全划算”“头部持牌机构放款” 的标语,怎么出了事就换了副嘴脸?
打爱奇艺客服电话,对方说得挺轻巧:“我们就是个中介,钱是合作金融机构放的,催收跟我们没关系。” 追问具体是哪家机构在催收,客服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只提了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是合作方之一。
转头联系小米消费金融,那边更绝:“我们只发温馨提醒,这种威胁短信绝对不是我们发的。” 牛先生拿着短信截图追问,对方就用 “正在核实” 四个字打发了,再打电话干脆没人接。
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掉进了网贷平台的 “连环套”:爱奇艺用自家招牌引流,让用户觉得 “大平台靠谱”;实际放款的金融机构藏在背后;真出了问题,两方都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连是谁发的威胁短信都查不出来。
![]()
越想越慌的牛先生找了做律师的朋友咨询,对方一开口就戳破了猫腻:“就逾期一天提‘诉前保全’,纯粹是吓唬你。司法程序哪有这么快?光材料审核就得好几天,这明显是催收的套路。”
律师还说,单纯发短信威胁不算犯罪,但要是敢上门骚扰、爆通讯录,直接报警就行。可牛先生最怕的是 “万一”:万一真被冻结账户,自己生意周转的钱全在里面,损失可比这 8000 块大得多。
更让他寒心的是维权的难处。朋友告诉他得找银保监会投诉,但流程至少要一两个月,这期间催收会不会变本加厉?会不会真的影响征信?这些未知数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
牛先生的遭遇发到网上后,评论区瞬间炸了锅,不少人晒出了自己的同款经历:
“去年逾期半天,催收电话从早打到晚,还打给我爸妈说我‘欠高利贷跑路’,气得我当场把爱奇艺会员销了!”
“我之前问小芽贷利率,说是 0.2%,借了才发现是日息,年化快 73% 了,这不是坑人吗?”
“跟小米消费金融协商延期,那边说没权限,让找爱奇艺;爱奇艺又推给金融方,来回踢了十几次皮球。”
有懂行的网友扒出,小芽贷的合作方远不止小米消费金融,还有盛银消费金融、苏商银行等一堆机构,甚至有些合作平台连持牌资质都没有,利率快摸到 36% 的红线。这种 “平台导流 + 多机构放款 + 第三方催收” 的模式,早就成了行业潜规则 —— 出事了谁都不用担责。
直到现在,牛先生还是没等到明确答复。爱奇艺依旧在 APP 上挂着小芽贷的广告,小米消费金融也没给出 “核实结果”,威胁短信的发送方更是成了谜。
他只能乖乖按时还款,生怕真的影响征信。但每次打开爱奇艺,看到那个 “借钱” 入口就觉得刺眼:“以前觉得大平台有保障,现在才知道,这保障都是给他们自己的,我们借款人就是待宰的羔羊。”
更让人揪心的是,像牛先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人逾期一天被爆通讯录,有人协商还款被当皮球踢,还有人稀里糊涂借了高息贷款。他们最怕的不是还钱,而是这种 “有理说不清” 的憋屈 —— 明明自己守规矩,却要被野蛮催收拿捏;明明平台有问题,却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找不到。
借了钱要还,这是规矩。但规矩得是双向的:平台不能靠着 “大招牌” 引流,出了事就甩锅;催收不能用威胁恐吓的手段,把人往绝路上逼;金融机构更不能藏在背后,放任乱象滋生。
要是你也遇到过类似的催收套路,千万别慌:先保存好短信、通话录音当证据,主动联系平台协商;真遇到威胁恐吓,直接找银保监会投诉,必要时报警。记住,逾期一天不是原罪,没人有权利这么欺负人。
也希望爱奇艺这些平台能早点给个说法:既然敢挂着你的招牌借钱,就得担起责任。别等彻底凉了用户的心,才想起该好好做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