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自退休后便吃斋念佛,死后却掉入牲畜道,阎王爷怒道:便宜你了

分享至

声明:本文情节皆为虚构,人物、地点、事件是基于艺术表达的创作,与现实无关。所用图片并非真实人物影像,仅作辅助叙事。本文借虚构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呼吁读者遵纪守法,弘扬友善、正义等正能量,共建和谐社会。

刘景山是在睡梦中走的。

享年八十岁。

儿子发现他的时候,是清晨六点。老爷子像往常一样,盘腿坐在床上,身上穿着干净的居士服,手里还捻着那串早已被摩挲得油光发亮的紫檀佛珠。

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安详的、近乎于微笑的表情。仿佛不是死了,而是刚刚结束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早课,神魂已经提前一步,去往了西天极乐世界。

所有前来吊唁的街坊邻居,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善终啊!”

“刘大爷这样的大善人,一辈子吃斋念佛,行善积德,肯定能往生善道,下辈子投个好人家。”

“何止是好人家?依我看,刘大爷这功德,搞不好直接就成菩萨了!”

在一片惋惜和赞叹声中,没有人会怀疑,刘景山,这位他们眼中当之无愧的“活菩萨”,将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来生”。



01.

刘景山的“成佛”之路,是从他六十五岁退休那年开始的。

在那之前,他是本市一家大型国营纺织厂的副厂长,一个典型的、严肃刻板的、属于旧时代的技术官僚。

退休,像一个开关,彻底改变了他的人设。

他仿佛在一夜之间,看破了红尘,放下了俗务,成了一位最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的生活,变得比寺庙里的僧人还要规律。

每日寅时(凌晨三点),准时起床。盥洗之后,便在家里那间专门开辟出来的小佛堂里,开始雷打不动的早课。诵经声,总是伴随着第一缕晨光,准时地从他家的窗户里传出,如同小区里最精准的生物钟。

他的饮食,更是严苛到了极致。

自退休第一天起,他便断了荤腥,成了最彻底的素食主义者。不仅是肉,连鸡蛋、牛奶、葱、姜、蒜这些在佛门中被视为“荤腥”的食物,也一概不碰。他的餐桌上,永远只有青菜、豆腐和粗粮米饭。长达十五年的茹素,让他整个人看起来仙风道骨,瘦削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温和的微笑。

除了吃斋念佛,刘景山最大的爱好,就是“放生”。

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去花鸟市场,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退休金,换成一笼笼的麻雀、一桶桶的泥鳅和乌龟。然后,他会带着这些“生灵”,去到郊外的山林和河边,在一段冗长的、为它们祈福的诵经声后,将它们,一一放归自然。

他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的生灵多了,功德自然就圆满了。”

02.

在邻里眼中,刘景山的人格,几乎是完美无瑕的。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待他人,更是充满了“菩萨”般的慈悲和慷慨。

小区里,东家长西家短,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有刘景山出面调解,就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他从不大声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地,引经据典,用佛法里的因果报应和慈悲为怀,去劝解那些被俗事烦恼的世人。

久而久之,大家遇到什么难事,都愿意去找他倾诉。刘景山的小佛堂,几乎成了小区的“心理咨询室”和“民间调解中心”。

他对钱财,更是看淡到了极致。

有一年,楼下小王的儿子得了重病,需要一大笔手术费。刘景山知道后,二话不说,将自己积攒了多年的、一本存有十万块钱的存折,交到了小王的手上。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救孩子一命,这钱,才算花在了正道上。”他是这么对感激涕零的小王说的。

这件事,让他“活菩萨”的名声,彻底传遍了整个社区。

他不仅对人慈悲,对那些流浪的动物,更是充满了爱心。他总是在家门口,准备好干净的猫粮和水,小区的流浪猫狗,都认得他,见了他,总会亲昵地蹭他的裤腿。

他的子女们,虽然对他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有些不解,但也因为父亲在外的赫赫“善名”,而感到脸上有光。

“我爸这人,就是心太善了。”他的儿子在和外人提起他时,总是这样带着一丝骄傲的口吻说道。

没有人,能从刘景山这十五年的退休生活里,挑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瑕疵。

他活成了所有人心中,“善有善报”这四个字,最完美的、活生生的范本。

03.

刘景山的葬礼,办得风光无限。

他生前捐助过的那座宝华寺,甚至派来了知客僧,专门为他主持了一场超度法事。梵音缭绕,香烟袅袅。

在追悼会上,他的儿子手捧遗像,声泪俱下地追忆着父亲这“积善行德”的一生。

前来吊唁的街坊邻居们,也都纷纷感叹,说好人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留在大家心里。

所有人都坚信,刘景山的魂魄,此刻一定正走在那条通往极乐世界的、铺满了金色莲花的康庄大道上。

人间的审判,已经结束。

刘景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功德圆满的大善人。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另一个世界,一场真正严酷的、无法被任何人情和伪善所左右的审判,才刚刚开始。



04.

魂魄离体,并无痛苦。

刘景山只觉得身体一轻,再睁开眼时,便发现自己正站在一条望不到头的、由青石板铺成的古道上。

道路两旁,盛开着一种妖异的、如血般鲜红的花朵。没有叶子,只有花。花香,带着一种能让人忘却一切前尘往事的、奇异的魔力。

他知道,这里,就是黄泉路。那些花,就是彼岸花。

他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

与周围那些哭天抢地、被长相狰狞的鬼差们用锁链拖拽着前行的、面目模糊的亡魂不同,他的待遇,显然要“高级”得多。

两位穿着古代官服的、面容和善的鬼差,正一左一右地,恭敬地“陪同”着他。

“刘善人,请。”

刘景山微微颔首,步履从容。他相信,这是他十五年功德所换来的福报。

他看到不远处,有一条浑浊的、波涛汹涌的大河。河上,有一座古朴的石桥,桥头,站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正在给过往的亡魂,递送着汤碗。

“那是忘川河,那是奈何桥,那位,便是孟婆。”左边的鬼差,轻声为他介绍着。

“我不喝那孟婆汤。”刘景山平静地说道,“我一生行善,记忆清白,无愧于心,无需忘却。”

鬼差们相视一笑,点了点头:“自然,自然。像刘善人您这样的大功德之人,是要面见阎君,亲自核验功德簿,再定来世去向的。请随我们这边来。”

他们绕过了奈何桥,踏上了一条由白玉铺成的小路。

小路的尽头,是一座巍峨的、散发着青黑色光芒的巨大宫殿。

宫殿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用金文,刻着三个充满了无上威严的大字。

“阎罗殿”。

刘景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站,到了。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在心中,将自己那十五年来的种种善行——吃斋、念佛、放生、捐款……又默默地盘算了一遍。

他相信,凭借着这份厚厚的“功德履历”,等待他的,就算不是西天净土,也至少是天人道,来世,必将是王侯将相,富贵荣华。

他怀着这份自信,坦然地,走进了那座决定着众生轮回的、威严肃穆的大殿。

05.

阎罗殿内,阴风阵阵,鬼火森森。

两排青面獠牙的恶鬼,手持钢叉戟戈,分列两旁。大殿的中央,无数亡魂,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高高的殿堂之上,端坐着一位身穿黑色王袍、头戴王冠、面容不怒自威的神明。

那,便是十殿阎罗之首,秦广王。

刘景山被鬼差,带到了大殿的最前方。

他没有像其他亡魂那样下跪,只是微微躬身,行了一礼。

“罪民刘景山,阳寿已尽,前来报到。”他的声音,不卑不亢。

阎王爷那双洞悉万物的眼睛,缓缓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抬手,指向了大殿一侧。

那里,立着一面巨大而又古朴的铜镜。镜面光滑如水,却又深不见底。

“业镜。”

刘景山知道,这是地府里,能照见一切生灵前因后果、善恶功过的神物。任何伪装和谎言,在它面前,都将无所遁形。

他坦然地,望向那面镜子。

他期待着,镜子里,能映出他那十五年来,吃斋念佛、行善积德的、一幕幕“闪光”的画面。

镜面上,水波一样,开始泛起涟漪。

紧接着,一幕幕属于刘景山人间的过往,开始像放电影一样,在镜中飞速地闪现。

是他退休后,每日在佛堂里诵经的画面。

是他每月初一十五,在河边放生的画面。

是他将自己的积蓄,捐给困难邻居的画面。

一桩桩,一件件,都与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刘景山的嘴角,不禁浮现出一丝微笑。

然而,高堂之上的阎王爷,在看着镜中画面的同时,他那张不怒自威的脸上,表情,却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最初的平淡,渐渐被一种冰冷的、厌恶的情绪所取代。

紧接着,那份厌恶,又演变成了一种滔天的、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愤怒!

整个阎罗殿的温度,仿佛都在这一刻,骤然下降。两旁那些原本凶神恶煞的恶鬼们,在感受到阎王爷的怒火后,都吓得浑身颤抖,低下了头。

就在业镜的画面,最终定格在刘景山临终前,那张安详的、带着微笑的遗容上时,阎王爷,猛地一拍身前的惊堂木!

“啪!”

一声巨响,如九天之上的炸雷,响彻了整个阴曹地府!

所有亡魂,都被这声巨响,吓得魂飞魄散,伏地叩拜。

刘景山,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雷霆之怒,惊得愣在了原地。

他抬起头,不解地,望向殿堂之上的阎王爷。

他看到,阎王爷正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充满了无边怒火和极度鄙夷的眼神,死死地盯着他。



然后,他听到了那句足以将他所有骄傲和自信,都击得粉碎的、来自地府最高统治者的、雷霆般的判决。

阎王爷指着他的鼻子,一字一句地,怒吼道:

“刘景山!你这惺惺作态的伪善之徒!判你入畜生道,永世为牛为马,都算是……便宜你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