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老年朋友不少都有这情况:早上起床猛一坐,脑袋“嗡”一下就晕,眼前还发黑;出去买个菜,走两步就觉得腿软,记性也越来越差。有的朋友觉得,年纪大了就这样,没当回事,偶尔含片西洋参顶一顶,可头晕、没劲儿的毛病还是老反复。
那么,这反复发作的毛病,根源到底在哪呢?其实,中老年人低血压不只是血压计上面的数字低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还真是咱们老生常谈的气血两虚给闹的。
低血压跟“虚”有啥关系?咱们先看看低血压的是啥表现吧
简单来说,就是人突然站起来时头晕、眼前发黑、心慌无力,严重时甚至会晕倒。现代医学将这个低血压问题分为原发性低血压(患者静息状态下连续3次,且非同一天,测得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和继发性低血压(如药物性、内分泌疾病相关)。
![]()
那中医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在中医看来,这一系列不舒服,通常被归为“眩晕”或“虚劳”。说直白点,核心就是——身子虚了,而且是气血双双亏虚。
为什么会虚呢?原因有好几条,但总离不开“不够”和“消耗”:有的人是天生底子薄,或是大病久病,导致身体制造气血的原料不足;更多的人是后天没养好,比如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伤了脾胃这个发动机;还有的是操心太多、思虑过重,暗地里把心血给耗损了;另外,年纪大了或身体透支,导致肾精亏虚,也会让大脑失去滋养。
您看,归根结底,气血两虚是根本。气不足,就没办法把血推上去;血不足,脑子、心脏和四肢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所以才会头晕、乏力、心慌、记性差。
![]()
那这和脾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太大了!脾就是人体的“中央厨房”,负责把食物转化成气和血。血压要想稳当,全靠充足的气血在下面托着。所以,想把低血压调好,关键在于把“中央厨房”的功能搞好,也就是——健脾胃,补气血。
理论说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咱们这里先卖个关子,不讲具体怎么治,来看一个真实的病例。通过这个病例,您再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名医医案:调治低血压,关键在于“升脾阳”
2001年的时候,有个做买卖的宋女士,才37岁就长期血压低,平时总头晕、没劲儿,记性也不好。西医给她开了升压的西药,吃了反而头痛、心慌更难受,只能偶尔含片西洋参缓解。后来因为生意上太忙、操劳太多,有天下午突然头晕得差点昏倒,还恶心想吐,全身软得躺床上起不来,家人赶紧开车送她去找国医大师郭子光老先生看病。咱们来看看,郭老是怎么治这种顽固的气血两虚型低血压的。
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出身于祖传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秉承家枝,熏得其真传。郭老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验识俱丰,在用中医药治疗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是中医学康复科的开创者。
郭老一看宋女士的样子:人长得瘦,坐在那儿没精神,说话有气无力的,脸色苍白,嘴唇和指甲都没血色。问她啥感觉,她说除了头晕,还心慌、不想吃饭、有点怕冷,好在大小便还正常。让她伸舌头看看,舌头颜色淡,舌苔是淡白色的;摸脉的时候,脉搏又细又弱,量了血压才80/52mmHg。
![]()
郭老说,此乃气虚血弱,肝阳不升之虚损证。着重治脾,因脾居中州,为升降之枢纽,通过升脾阳旨在带动肝阳升发,肝阳升发则头痛晕疲乏诸症自除;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有治本之意。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
初诊处方:黄芪30g,红参15g,白术15g,当归15g,陈皮15g,柴胡10g,升麻10g,羌活15g,仙鹤草20g,仙茅10g,生姜10g,大枣10g。1日1剂,服3剂。
这毛病不在血压本身,是气血两虚,再加上阳气升不到脑袋那儿去,脾没力气“把阳气提上去”。脑袋在身体上头,气血要往上送,得有股“外力”推一把,这股“外力”就是脾阳。
所以郭老给宋女士开了“补中益气汤”加减的方子,思路就是“补气血、升脾阳”。补中益气汤原方本来就有黄芪、白术这些,专门补脾胃气、帮着阳气往上提,适合没劲儿、蹲起头晕的人。郭老在原方基础上做了调整:把原方的普通人参换成了15克红参,红参补气更足,还带点温乎劲儿,宋女士常年气虚还怕冷,这个更适合她;原方里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这些核心药都留着,保证能补气血、升阳气,还不堵脾胃;另外加了15克羌活、20 克仙鹤草、10 克仙茅。羌活能温通阳气;仙鹤草能补身体的虚损,让气血补得更稳;仙茅能把阳气的根基固住,免得最后补了又漏;最后用10克生姜、10克大枣调和药性,护着脾胃。
吃了三服药后,到复诊的时候,宋女士的血压就升到96/65mmHg了,头晕、没劲儿的症状都轻了,说话也有精神了。因为她平时煎药不方便,郭老就让她改吃生脉饮成药,还嘱咐她,方便的时候接着按之前的方子喝3到4个月。
一年后,宋女士因为感冒咳嗽又去找郭老,说这一年里她断断续续按方子喝了40多副药,现在浑身有力气,低血压再也没犯过,连感冒都比之前少了很多。常年气血虚,抵抗力也差,所以这气血一补上来了,身体自然就结实了。
通过这个病例不难发现,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是多么重要。这里也必须要郑重提醒大家:并非所有低血压都跟宋女士一样。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请大家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分清体质和辨证用药。
![]()
回头想想宋女士的案子,为啥之前吃西药、含西洋参不管用,郭老一治就好?关键是抓住了“脾没力气造气血、升阳气”的主要矛盾。而且郭老用药特别讲究:补气血的时候没忘了升阳气,要是光有气血,脾没力气把它送到脑袋,还是会头晕。
郭老的方子咱们不能照搬,但他顾护脾胃这个思路,却是咱们每个中老年朋友都能借鉴到日常保养中来的。咱们中老年朋友多虚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更要格外爱护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大家可能常听科普说,不能总吃大鱼大肉和难消化的东西,以免加重脾胃负担。这话没错,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让脾胃太安逸,总吃些清汤寡水,缺乏营养,它同样会“饿”得没力气工作。尤其很多老年朋友们,一顿饭下来,一共没吃多少,主食比菜吃的还多,这样可不行。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光吃饱不行,更重要的是吃好。
吃好不等于吃贵,而是懂得均衡与优质。首先,坚持清淡、少油盐是对的,但“清淡”不等于只吃白粥咸菜。这个吃好,一定包括了适量摄入优质的肉、蛋、奶。很多老友习惯了一顿饭主要扒拉米饭馒头,配几口小菜,这其实远远不够。咱们得转变观念,想办法把餐桌变得更多样,为身体的气血添砖加瓦。身体的健康是您最宝贵的财富,很多老一辈朋友节俭惯了,但在这件事上,请一定要学会“奢侈”一点,对自己好一些,就是给儿女减负,为晚年的生活质量投资。
当然,除了会吃,还要会养和动
这个养,在于顺应天时,规律作息。脾喜暖恶寒,除了吃进去的食物要温和,平时也要注意腹部保暖,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促进气血流通。避免思虑过度,因为“思虑伤脾”,放宽心、找老伙计们聊聊天、下下棋,心情愉悦本身就是一帖良药。
![]()
而动,则要讲究一个“度”字。郭老在调理宋女士的低血压时,并非只用药物,也强调了后续的养护。对于咱们来说,不必追求高强度运动,关键是坚持和循序渐进。每天站桩,打一套舒缓的太极拳,做几节简单的八段锦,动则生阳,都能让体内的阳气慢慢升发,气血随之活跃。记住,是活动身体,而不是劳累身体,以感觉微微发热、身心舒畅为佳。
归根结底,对付低血压这类气血虚弱带来的问题要这么想,均衡的营养是原料,顺畅的脾胃是枢纽,温和的运动是推力,平和的心境是保障。几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把气血稳稳地托起来,濡养全身,让头晕乏力、腿软健忘的困扰真正远离我们。
希望大家都能更用心地疼爱自己,吃好每一顿饭,享受每一次散步,拥抱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毕竟,拥有一个硬朗的身板,享受自在的生活,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福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