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
2025年10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网络安全法》修改决定,这部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此次修订以“强化责任、适配AI、衔接多法”为核心,不仅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红线,更重构了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逻辑。对于所有网络运营者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合规升级,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战略适配。
一、新法三大核心突破:从“模糊监管” 到 “精准化治理”
相较于2017年版,2025年修订版《网络安全法》通过14项条款调整,实现了监管逻辑的根本性升级,三大变化尤其值得企业关注:
1. 责任分级强化:罚款上限提至千万,精准锁定三类主体
新法首次建立“一般违法 - 严重后果 - 特别严重后果”三级处罚体系,不同主体责任边界清晰可辨:
一般网络运营者:未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的基础罚款从10万元提至50万元,若造成“大量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并暂停业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运营者:成为监管核心,若导致 CII“丧失主要功能”(如电力调度系统瘫痪、金融交易中断),罚款上限飙升至 1000万元,直接负责人最高处罚100万元。
供应链参与者:销售未经安全认证的网络设备,将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5倍罚款,情节严重者直接吊销营业执照。
这种“过罚相当”的设计,既避免了中小运营者“小过重罚”,又对 CII 运营者形成强力震慑,倒逼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防护”。
2. 适配技术变革:AI 安全入法,构建“安全赋能发展”双驱动模式
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法新增专门条款构建 AI 治理框架:一方面支持 AI 基础理论研究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强化风险监测评估与安全监管。这意味着 AI 企业需在技术研发阶段就嵌入安全机制,既要保证训练数据来源合规,又要部署模型异常监测系统。
同时,新法明确鼓励“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为安全技术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网络安全进入“以技防技”的新阶段。
3. 法律协同发力:多法协同筑牢防护屏障,柔性条款留足空间
新法重点强化了与《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的衔接,明确网络运营者处理个人信息需同步遵守多法要求。更具人文关怀的是,新增从轻减轻处罚条款,对“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初次违法且危害轻微”的情形可不予处罚,为企业合规提供了缓冲地带。
二、企业合规痛点解析:从“应付检查”到“体系建设”的跨越
新法实施后,企业普遍面临三大合规挑战,传统防护模式已难以为继:
CII 运营者的“两难困境”:既要满足“多层防御”要求,又担心整改影响业务连续性,尤其对“限期改正未安全审查产品”的新规缺乏专业技术支撑路径。
中小运营者的“合规成本压力”:缺乏专业安全团队,难以建立“主动发现 - 快速整改”机制,面对数据加密、漏洞修复等技术要求力不从心。
AI 企业的“安全治理空白”:训练数据污染、模型投毒等新型风险缺乏成熟防御方案,合规操作无明确参考标准。
这些痛点的核心在于:企业需将孤立的合规条款转化为体系化的安全能力,而这需要结合行业实践经验与技术工具支撑。
三、合规落地的实践路径
1. CII 运营者(风险导向的纵深防御)
风险分级优先:梳理核心业务链路的安全优先级,按“高风险业务区→一般业务区”分配防护资源,避免无差别投入;
工具协同适配:选用支持业务流量动态调度的防护工具,确保加密、检测等操作不影响核心业务响应速度;
闭环管理落地:建立“风险识别→影响评估→整改验证→应急兜底”闭环流程,确保合规动作可追溯、可优化。
长期策略建议
定期开展“合规 - 业务”适配性评估,比如新业务上线前同步规划安全防护,法规细则更新后及时调整流程;
沉淀行业专属合规模板(如能源、金融),将单次整改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降低后续合规成本。
2. 一般运营者(成本可控的自动化合规)
工具轻量化选型:借助云原生、SaaS 化安全工具,减少合规运维成本,聚焦 "漏洞扫描、数据监测" 等核心合规需求;
流程弹性设计:对轻微合规问题(如非核心系统低危漏洞),建立弹性应对机制,充分利用新法柔性条款;
供应链穿透管理:将供应商合规要求(如产品认证、资质有效期)嵌入采购流程,避免后期返工。
长期策略建议
逐步构建“合规知识图谱”,记录常见问题、整改方案及依据,形成内部合规手册;
每年投入一定预算开展安全团队培训(如法规解读、工具操作),逐步提升自主合规能力。
3. AI 相关企业(全生命周期安全嵌入)
阶段化安全嵌入:在 AI 研发的“数据采集→模型训练→部署应用”各阶段,同步嵌入安全动作(如数据溯源、模型验证、行为监测);
风险可视化管理:建立 AI 安全台账,记录数据来源合规性、模型验证结果、异常事件处理等,确保监管核查时有据可依;
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安全、研发、法务部门联动,比如研发提需求时同步明确安全要求,法务定期解读 AI 相关法规更新。
长期策略建议
跟踪 AI 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如对抗性训练、联邦学习安全),提前布局新型风险防御工具;
参与行业合规标准制定(如 AI 安全评估规范),抢占合规主动权。
四、结语:合规是数字安全的基石,更是业务长期运行的保障
2025版《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网络安全进入“法治化、精细化、实战化”的新阶段。对于企业而言,被动应付监管不仅难以满足合规要求,更会错失将安全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机会。
真正有效的合规,是将法律要求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CII 运营者需通过动态防御平衡“安全强度”与“业务效率”,中小运营者需用轻量化方案实现“成本可控”与“合规达标”的双赢,AI 企业则需以全生命周期防护填补新型风险空白。作为深耕网络安全领域的践行者,山石网科始终坚信,合规的本质不是“满足条款”,而是为企业打造“可持续的安全能力”—— 当合规动作转化为业务运行的“安全基因”,才能真正实现“安全不拖业务后腿,反而为发展保驾护航”。
山石网科是中国网络安全行业的技术创新领导厂商,由一批知名网络安全技术骨干于2007年创立,并以首批网络安全企业的身份,于2019年9月登陆科创板(股票简称:山石网科,股票代码:688030)。
现阶段,山石网科掌握30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申请570多项国内外专利。山石网科于2019年起,积极布局信创领域,致力于推动国内信息技术创新,并于2021年正式启动安全芯片战略。2023年进行自研ASIC安全芯片的技术研发,旨在通过自主创新,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网络安全保障。目前,山石网科已形成了具备“全息、量化、智能、协同”四大技术特点的涉及基础设施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安全运营、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AI安全、安全服务、安全教育等10大类产品及服务,50余个行业和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