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6年尼克松访华时,想给周总理扫墓,秘书一番话却让他潸然泪下

0
分享至

“夫人,我一定要去他的墓前鞠个躬。”——1976年2月21日,北京国际俱乐部休息厅里,离开白宫已一年多的尼克松对随行的秘书低声说道。那天距离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恰好满四年,也距离周恩来逝世整整四十天。

1 1976年的北京异常寒冷。两个月前,周恩来在解放军总医院离世,数百万市民自发聚集长安街送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那是难以言说的伤口;对尼克松而言,那更像是突然失去了一位惺惺相惜的老友。短短四年,他经历了最辉煌的外交突破,也栽进了水门事件的泥潭,如今只能以普通公民身份,应毛泽东之邀,再度访华。

2 外交礼遇并未因他“失势”而缩水:礼宾车队依旧,国歌依旧,只是司礼人员换成了新任代总理华国锋。熟悉的人民大会堂大厅让尼克松想起1972年的那个午后——周恩来亲自站在舷梯下,伸手迎接,“这是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一句,跨进了世界外交史。那一幕,他在回忆录中写了整整三页。

3 当天傍晚,毛泽东在游泳池边的会客室会见了这位老朋友。主席身体已大为衰弱,言语不多,只不断摆手示意“老伙计”坐下。交谈十几分钟后,毛泽东示意工作人员安排好休息,微笑点了点头。外界难得知晓,这或许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接待美国政要。



4 紧接着的行程,尼克松提出一个私人请求——去八宝山为周恩来扫墓。接待人员面面相觑,没有立即回答。按照中国传统,国家领导人去世一般会在八宝山安葬。尼克松自以为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安排,却不知道周恩来早有别样的嘱托。

5 次日,华国锋陪同他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房间布置一如往昔,书桌左侧依旧摆着那只毛笔筒。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穿着素灰色毛呢大衣迎上来。尼克松用生硬的中文说了一句:“抱歉,节哀。”邓颖超点点头,请二人落座,端起青花瓷杯:“周总理生前最牵挂的,是中美关系能一直走下去。”

6 寒暄过后,尼克松再次提出扫墓的请求。屋里瞬间安静,只剩炭火“啪嗒”声。几秒钟后,尼克松的秘书小心翼翼地在他耳边翻译邓颖超的话:“总理骨灰已撒入江河大地,没有墓地,也不设纪念碑,这是他最后的决定。”话音未落,尼克松的眼眶瞬间发红,他张了张嘴,只挤出一句英文:“Incredible…so great a man.”



7 这反应并不夸张。美国政坛从未见过如此“无痕”告别:华盛顿长眠在弗农山,林肯安葬春田市,肯尼迪则是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墓碑、陵园、演讲台,这些几乎是政治家必备的生命延伸。周恩来的选择深深震撼了曾以“政治遗产”自诩的大国总统。

8 邓颖超淡淡补充:“他常说,生为人民服务,死后就让灰尘归于土地。”这句朴素的话击穿了尼克松的心理防线,他拿出早已准备的黑色领带,在胸前打了一个并不工整的结,默默起立,向邓颖超躬身致意。这一幕后来被接待人员记录在案,却未对外公开。

9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尼克松第一次感受到周恩来的“简”。1972年宴会上,宾主互敬茅台。周恩来举杯前只说:“酒不醉人,事在人为。”那晚他连干了三杯,却没人看出他正与病痛周旋。四年后,当尼克松得知总理那时已确诊膀胱癌,忍不住脱口而出:“He must be iron.”



10 这份钦佩并非外交辞令。尼克松卸任后曾在自宅读到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的挽联:“提灯照乾坤。”朋友们说他一连沉默了十分钟。试想一下,一位山河破碎时出使重洋、烽火连天时谈判停战、国家初兴时握手旧敌的总理,最终拒绝墓地和石碑,把骨灰撒向田野。他用自己最后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何谓“公仆”。

11 必须承认,不少美国媒体当时对尼克松此行评价冷淡,认为这位前总统“想用中国舞台修补个人形象”。可在会见结束后,他只说了一句:“I came to remember a friend.”随后婉拒了一切公开采访。半个月后,他在《洛杉矶时报》撰文回忆周恩来,通篇没有任何自辩语句,只写下:“If one seeks monument, look around the people he served.”行文克制,却情感丰沛。

12 从战略层面看,周恩来放弃墓地的决定也为中美关系埋下了温情伏笔。当时两国尚未正式建交,冷战阴影仍笼罩全球。尼克松流着泪听到“骨灰撒在祖国大地”这一事实后,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中国领导层“慎终如始”的哲学。稍后在与华国锋会谈时,他特意引用《论语》:“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不仅表现学养,更在暗示愿与中国继续合作。



13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次访华为后来的中美建交奠定了情感基础。尼克松此行带回的讯息,让美国政界意识到,北京的每个姿态背后都彰显自信与务实。1978年底,中美正式宣布建交,距离尼克松落泪的时刻不过两年零十个月。外交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周恩来无形中依旧在发挥作用。

14 遗憾的是,中国社会当年并未公开尼克松想扫墓被拒的细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学者在耶鲁一次研讨会上并列证据,这段往事才浮出水面。听众席上一位老教授感慨:“一个时代最高级的友情,大抵如此。”



15 尼克松离京前夜,在钓鱼台六号楼客房,他把那条不起眼的黑领带整齐折好,交给秘书保存:“留作纪念。”多年后,领带随他的遗物被捐给加州理查德·尼克松图书馆。展柜标签只写着一句话:“1976,北京——In memory of Zhou Enlai.”

16 周恩来没有墓,尼克松却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一块小小展牌,两人的命运再次交织。墓碑可以风化,展牌终会旧,然而那段跨越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友谊,仍在两国档案和历史学者的笔下悄然延续。倘若哪天走进图书馆,看到那条黑领带,或许就能想到:在大时代的浪潮里,人性的光亮远比石碑更长久。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龙元阁 incentive-icons
历史龙元阁
欢迎大家关注!
4686文章数 63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