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把共军里那些铁血将领划成了“三大派系”,还给蒋介石递了一份“晋冀各方调查报告”,结果被老蒋当场大骂“乱涂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国军中能真正看懂形势的,不多,三位赫赫有名:王耀武、杜聿明、白崇禧。王耀武打仗胜率极高,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军的“头号死敌”,抗战时更打出“宁惹阎王、莫惹老王”之威名。他发现一件小事:共军干部爱在报刊上写文章,这说明什么?学习氛围浓,干部素质高。相比之下,咱国军可就整天拍马屁,没人钻研战法。杜聿明号称“救火队长”,哪里不利就往哪派,人虽低调,却能看清郭汝槐是共谍,还在淮海战役前后给了蒋介石三个最优方案——可惜都被否决;白崇禧“小诸葛”美名远扬,渡江战役之前我军对上他,总是败多胜少,他建议蒋介石搞总体战,别光抢占几个“点”和“线”,要盯住整个“面”,可没人当回事。
这三个人都不是花架子,却在解放战争初期被架空。王耀武因为手握74军、100军两支精锐,又想插手18军,蒋介石、陈诚一看风头太盛,立马把他调去主持山东建设,彻底脱离野战;杜聿明提的良策先是点头,最后结果是“再议”,让他拿不准方向;白崇禧更别提,他和蒋介石向来互不信任,削弱对方一事,从来不含糊。三个净是狠角色,为啥都被边缘化?说白了,国军内部早就撕裂,根子还在建军初期。
![]()
蒋鼎文本是浙江人,辛亥那年放下笔杆子,参加杭州学生军,后考进浙江陆军讲武堂。护法战争一打,他弃职投孙中山麾下,从此坐上“大元帅大本营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的铁交椅。要知道,这职位人脉多、吃喝好,可他干脆连降四级,去当黄埔上尉教官,当时人都看傻了——这不就是拼命要晋升吗?他一路苦练部队,打过东征、北伐,多次击败“老蒋”对手,得了个“飞将军”称号。西安事变时,他做了和平信使,往返南京西安之间,一度让蒋介石心服口服。可惜他背景并不怎么讨蒋介石欢心,毕竟挂了何应钦那面旗号——何应钦主战,老蒋对他自然多了几分警惕。
![]()
1938年,蒋鼎文被任命为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上是大将,实权却被副司令胡宗南揽走。黄埔教官压不过黄埔学生,这排场落差让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干起了“国难财”生意,腐化得有名。1941年卫立煌下课,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一空,蒋介石想找个既熟共军又级别相当的顶上,就想起了蒋鼎文。于是他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肩负“暗中监视和破坏共军发展”的重任。
![]()
1943年,蒋鼎文在山西晋冀边区,绞尽脑汁给老蒋递交一份“晋冀各方调查报告”。他把共军划成三大派系:“绿林系”“黄埔系”“军官系”。派系中还列了领袖人物——绿林系以彭德怀为首,刘伯承、贺龙、吕正操属之;黄埔系以陈毅为首,徐向前等属之;军官系以朱德为首,士官、保定、讲武堂等属之。听上去挺整齐,可仔细推敲就荒唐透顶。彭德怀是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出的,跟绿林哪沾边?刘伯承可是苏联伏龙芝军校毕业,怎么摇身一变就成绿林好汉?吕正操东北讲武堂毕业,也莫名其妙被扣“绿林”帽子。再说陈毅,在黄埔军校只短暂停留,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才是真正代表;至于军官系里,彭德怀本来该算军官系,结果却被塞进绿林系,老蒋看完报告,直呼:“你这是瞎编乱造还是掰扯?”办公室里那声大骂,吓得密电干脆从机密文件袋里弹了出来。
![]()
蒋鼎文还理直气壮地总结:“兵权多由绿林系掌握,与军官等系摩擦甚烈常生冲突。”你说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彭德怀、朱德、陈毅常常合作并肩作战,哪有天天冲突?老蒋咬牙切齿:“这可真是活见鬼,连对手内部都搞不清楚,你还想破坏他的发展?”
![]()
这份密报不仅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倒成了蒋介石手里揭丑的槌子。可见国军高层的问题,不在敌人多强,而在自家人有多乱。有人能洞察局势,却被私心权衡打压;有人急着立功受赏,结果出洋相;有人囫囵吞枣,越描越黑。究其根本,国军从来不缺人才,缺的是能超越私利、直面挑战的眼光和勇气。
![]()
如果当初能把王耀武、杜聿明、白崇禧的建议都认真执行,国共对决未必就此分出胜负?可是派系林立,谁也看不清局势,只有各自算计。千帆竞发的年代,真正左右胜败的,从来不是敌我兵力,而是能不能放下心结,看透对手,坚定前行。
![]()
信息来源:[1] 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传》 [2] 《国民党高层档案》 [3] 陈毅回忆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