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格局:四十万对十万的 “碾压局”
![]()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p3-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公元前 202 年寒冬,垓下的芦苇结着白霜。
韩信骑着乌骓马,望着前方连绵的军阵。他身后站着三十万大军,孔将军、费将军分率左右翼,刘邦带着周勃、柴将军在后方压阵。
联军总数超过四十万,旌旗遮天蔽日。
对面的楚军营地,却透着说不出的萧瑟。项羽的十万士卒,已是疲惫之师。
鸿沟和议后,刘邦本已撤军。张良、陈平却劝他:“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
刘邦立刻撕毁盟约,率军追击。可追到固陵,项羽一个回马枪,把汉军打得大败。
刘邦只好蹲在营里急得转圈,派人去请韩信。这一请,就请出了风波。
二、迟到的援兵:韩信的 “趁火打劫”
韩信那时正在齐地休整。
灭齐之后,他手握重兵,成了楚汉之外的关键力量。刘邦催他出兵,他却按兵不动。
直到刘邦许诺 “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韩信才带着兵马赶来。
这不是猜测,《史记・淮阴侯列传》写得明白:“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并行” 二字,藏着多少算计。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骂他:“期会垓下,共诛项羽,功成爵赏,建号齐王。然信之来,非本志也。”
在时人看来,这不是并肩作战,是拿军情做交易。
刘邦心里更清楚。多年后他削韩信兵权时,说不定还会想起这次 “姗姗来迟”。
三、初战狼狈:“却” 而非 “佯却” 的破绽
决战打响那天,韩信亲率中路军先攻。
他以为能一鼓作气,可楚军的勇猛超出预料。项羽提着长戟冲在最前,楚军士兵跟着呐喊冲锋,汉军竟被打得连连后退。
《史记》只用了三个字:“不利,却。”
这和韩信以前的打法完全不同。
安邑之战,他 “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用疑兵骗得魏王团团转。
井陉之战,他 “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故意丢盔弃甲引赵军追击,再回头包抄。
![]()
潍水之战,他 “详不胜,还走”,诱龙且半渡而击,用水淹了楚军。
那些战役里,“详”(佯)字是关键。可垓下之战,只有 “却”,没有 “佯”。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得直接:“信此战殊不称其名,初战即却,非真能制羽者。”
四、关键助攻:被遗忘的孔、费二将
韩信后退时,楚军趁势追击,侧翼暴露在阳光下。
就在这时,孔将军和费将军动了。
这两人不算名人,《史记》里只记了姓氏。后来考证,孔将军是孔藂,费将军是陈贺,都是跟着韩信灭齐的功臣。
他们早已列好阵势,见楚军阵型散乱,立刻率军从两侧猛攻。
楚军腹背受敌,攻势瞬间瓦解。韩信见状,赶紧回头反击,才稳住战局。
这场胜利,更像群殴的结果。
明代军事家茅元仪在《武备志》里点评:“垓下之胜,孔、费二将功不可没,非信一人之力也。”
对比井陉之战 “背水一战” 的孤勇,潍水之战 “沉沙决水” 的奇谋,这场仗实在太 “普通”。
五、漏洞百出的包围圈:让项羽逃出生天
天黑后,汉军摆出十面埋伏,把楚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韩信还让人唱起楚歌,想瓦解楚军士气。帐篷里的项羽听了,果然大惊:“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可再严密的包围,也出了纰漏。
半夜,项羽带着八百精锐骑兵,悄悄摸出包围圈。汉军竟没人发现。
直到天快亮,巡逻兵才报告:“项王遁矣!”
刘邦气得跳脚,派灌婴带五千骑兵去追。
可如果不是项羽在阴陵问错路,被农夫骗进沼泽,灌婴根本追不上。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范增论》里感慨:“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垓下之围,数十万军不能制,信之能,可知矣。”
连敌人都没困住,这胜利确实没底气。
六、项羽的光芒:超越胜败的悲剧英雄
垓下之战后,后人记住的不是韩信的胜利,是项羽的悲歌。
在乌江边,项羽面对追来的汉军,笑着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下马步战,杀了数百汉兵,自己也受了十多处伤。最后挥剑自刎,头颅被人拿去请功。
这场景太有冲击力。太史公在《史记》里,把项羽写入 “本纪”,与帝王同列。
李清照读了这段历史,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则可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却理性分析:“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无论褒贬,文人墨客都在谈论项羽。韩信,反倒成了背景板。
七、戏曲演绎:《霸王别姬》的千年传唱
让项羽形象深入人心的,还有戏曲。
元杂剧中就有《霸王别姬》,到了清代,这出戏更是家喻户晓。
戏台上,虞姬为不拖累项羽,拔剑自刎。项羽抱着她的尸体痛哭,唱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那悲壮的场面,让台下观众无不落泪。
反观韩信,在戏里常被塑造成 “小人”。《未央宫》里,他被吕后设计杀害,临死前喊冤,却没人同情。
民间更愿意相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宿命,而非他的军事才能。
这种文化塑造,让垓下之战的胜利,成了 “以多欺少” 的代名词。
八、韩信的结局:政治污点的反噬
垓下之战两年后,韩信被削去齐王封号,改封楚王。
又过了一年,刘邦以 “谋反” 罪把他抓起来,贬为淮阴侯。
最后,吕后和萧何定计,在未央宫杀了他,还灭了三族。
临死前,韩信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蒯通曾劝他三分天下,可他没听。垓下之战的 “趁火打劫”,早已埋下祸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信之所以免死者,以功大耳。然功高震主,又挟震主之威以要君,其死宜矣。”
后人谈论垓下之战,总会想起他的结局。这胜利,也就多了几分不光彩。
九、战术对比:韩信的 “自我降级”
若把韩信的战役排个名次,垓下之战绝对垫底。
井陉之战,他用三万新兵打败二十万赵军,“背水一战” 成了军事经典。
潍水之战,他借水势破敌,斩杀龙且,平定齐国,只用了一万多人。
![]()
安邑之战,他声东击西,轻松活捉魏王豹,为刘邦打通了西进之路。
这些战役,都是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的典范。
可垓下之战,四十万打十万,还打得磕磕绊绊。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信之兵,多多益善。然垓下之役,兵多而不得其法,何也?盖迫於君命,非其本心也。”
没有了奇谋,只剩兵力碾压,自然没什么可称赞的。
十、历史的天平:为何偏爱失败者
后人看待历史,往往不只为了看胜负。
项羽的失败,带着英雄末路的悲壮。他光明磊落,不屑于阴谋诡计;他重情重义,舍不得虞姬和乌骓马。
这些品质,让他超越了 “失败者” 的标签。
而韩信,虽然打赢了战争,却丢了 “气节”。要挟君主,贪图爵位,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北宋诗人张耒在《项羽》里写:“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人们同情项羽,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纯粹的英雄气概。
垓下之战的胜利,也就成了 “权谋战胜勇武” 的遗憾注脚。
十一、结语:胜利的阴影与英雄的底色
如今,垓下古战场早已没了硝烟。
当地人在地里犁地,偶尔会挖出锈迹斑斑的箭头。没人分得清,那是汉军的,还是楚军的。
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兵仙” 的称号,是他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
可垓下之战,终究成了他军事生涯的 “污点”。不是因为输了,是因为赢得不够漂亮,不够磊落。
而项羽,虽然输了天下,却赢了千年的人心。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胜负自有定论,可英雄的底色,从来不由胜负书写。
垓下之战少被称赞,不是因为韩信打得不好,是因为人们心里,总为那个不肯过江东的霸王,留着一席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