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ETF融资余额突破1100亿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看着那些红彤彤的数字和此起彼伏的"牛市来了"的欢呼声,我却想起了十年前刚入行时踩过的那些坑。那时候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看到利好就追涨,听说概念就杀入,结果往往成了"接盘侠"。直到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这个市场上,真正赚钱的交易往往发生在新闻见光之前。
一、千亿融资背后的市场密码
![]()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沪深两市ETF两融余额已达1189.32亿元。这个数字很漂亮,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中的结构变化——融资余额突破1100亿元的同时,融券余额却降至79.47亿元。这种"一增一减"的剪刀差,像极了机构操盘的经典手法。
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时,我的量化系统就捕捉到一个有趣现象:当散户还在争论是不是牛市时,机构早已通过ETF完成了底仓布局。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交易数据,宽基ETF的持续净流入就像黑夜中的灯塔,清晰地标明了聪明钱的动向。
二、我的投资心法:一个核心三个不看
在量化领域摸爬滚打这些年,我总结出一套"一个核心三个不看"的心得:
一个核心:牛市「适时换股」强于「盲目持股」。前者是冲浪高手借势而行,后者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抱着一块浮木随波逐流。
三个不看:
- 不看冷热:热门股往往是最后一棒
- 不看涨跌:K线会骗人但数据不会
- 不看高低:没有绝对的高点低点
这套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就像现在雅下水电站概念火爆异常,可有多少人知道相关个股早在半年前就被机构悄悄布局?
三、雅下水电站的启示录
![]()
2025年7月19日雅下水电站正式开工的消息引爆市场时,"高争民爆"已经走出一波50%的涨幅。回溯我的量化系统数据发现,早在2024年12月25日新华社首次披露项目信息时,"定级分区"指标就显示该股进入「一级区」——这是机构资金活跃度最高的信号。
![]()
这张图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多数投资者还在等待开工仪式这个确定性事件时,聪明的资金已经在不确定性中布局完毕。更精妙的是期间每次回调都落在「二级区」,就像老练的猎手在休整而非撤退。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西藏天路"、"保利联合"等个股上:
![]()
![]()
相比之下,"中国电建"的表现就逊色不少。量化数据显示其调整期多次跌入「四级区」,说明机构参与度明显不足:
![]()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回到开篇的ETF数据。当看到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单日获融资净买入2.85亿元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些资金下一步会流向哪里?就像下棋要看三步一样,投资也要学会看数据的连锁反应。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市场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数据是最公平的语言。与其追逐满天飞的热点概念,不如静下心来研究资金的真实动向。毕竟在这个市场上,"为什么涨"永远没有"谁在买"来得重要。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策略,也未建立任何收费群组。如发现冒用本人名义从事证券咨询等行为,请务必提高警惕并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