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多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应用场景近期密集涌现,加快实现人享其行和物畅其流。
自今年9月全国首批、交通领域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在青岛启动以来,山东港口等相关单位开展了“人工智能+港口”的实践探索。眼下在青岛港,围绕码头生产、无人驾驶、安全管理等重点场景,正在推进建设包含港口服务、生产调度、智能体等20多个数据模型及应用。山东港口青岛港安全环保科技部副部长刘长辉介绍,码头和库场综合利用率提升15%。
刘长辉:目前青岛港不断丰富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先后建成投产全自动化集中化码头1、2、3期,传统码头也在全面智能改造。
在湖南高速的智慧中枢——路网运行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智能调度平台,正通过接入全省高速沿线高清摄像机,毫米波雷达、无人机等感知设备数据,对车流变化、车道状态异常事件实时捕捉。
湖南省高速公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于文骏:路上发生的这些异常情况,都会通过我们的AI识别的算法及时发现,将信息同步至交警。
从港口“分钟级”提速到高速“秒级”响应,多地推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正在刷新着人类的出行方式、货物的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聚焦“十”大关键领域,布局超“百”项试点示范,带动上“千”家创新主体参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和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