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运签#
近日,德国经济部代表向法新社证实,该部门正期待安世半导体恢复芯片供应,称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是缓解芯片供应紧张的首批积极信号。这一表态背后,是德国汽车业面临的严峻危机 —— 因芯片短缺,包括大众在内的车企已通报可能限制生产,部分工厂甚至面临停产风险。
这场芯片风波始于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突然启动冷战时期旧法案,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随后美国更新 "实体清单 50% 穿透规则" 将安世纳入监管,荷兰的动作被外界视为同步跟进美国施压。10 月 4 日,中方作出回应,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要求中国境内生产的芯片停止对外发货,直接触发了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
安世半导体的产能分布成为关键 —— 其 70% 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东莞和上海临港,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几乎全在中国完成。断供 19 天内,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的车载芯片库存迅速告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在 10 月中旬发出预警,若 11 月前无法恢复供应,欧洲车企累计损失可能超过 200 亿欧元。
《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安世恢复芯片供应是中美在韩国会晤时达成的贸易协议的一部分。11 月 1 日,中方明确表示,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同时再次强调,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全球产供链混乱。此前的 10 月 23 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已宣布恢复发货,但当时供货范围仅限中国市场,且所有交易一律使用人民币结算。
芯片供应危机的缓解有着多重原因。首先是中国对供应链的实际掌控力,安世核心产能在中国境内,荷兰总部试图通过人事变动争夺运营主导权,却因中国《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未能如愿。
其次是欧洲车企的压力传导,德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芯片短缺直接冲击其支柱产业,促使相关方加速推动问题解决。此外,荷兰方面的立场也出现松动,其经济大臣多次与中方沟通,希望恢复对欧洲市场的供应,荷兰学界甚至有声音呼吁撤回命令并向中方道歉。
有网友说:"原来全球汽车芯片的命门在中国产能,之前总听说技术卡脖子,现在看到产能也能掌握主动权。" 还有网友评论:"荷兰跟着美国施压,最后受伤的是欧洲自己的车企,这波操作实在不划算。" 也有网友注意到人民币结算的细节:"以前芯片交易都用美元,现在安世中国改用人民币,这才是真正的实力体现。"
这场芯片风波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打破了技术专利至上的迷思。荷兰政府原本认为手握技术专利就能掌控局面,却发现中国境内的产能和制造能力无法短期替代 —— 荷兰安世母公司曾在印度、越南寻求替代封测基地,但芯片封装对工艺流程要求极高,短期内根本复制不了中国产线的质量。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供应链主权的博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同时掌握核心产能,正在重塑行业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德国经济部代表坦言难以预测芯片供应的后续发展,而安世中国此前恢复供货仅针对国内市场,且坚持人民币结算。
这场芯片危机给全球产业敲响警钟。而安世半导体事件留下的启示更为深刻:在全球化分工中,没有任何一方能单独掌控所有环节,尊重市场规则与各国主权,才是供应链稳定的根本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