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人主场输了,火箭客场赢了,比赛一结束,评论区炸锅了。但最炸的不是比分,而是一句球迷的调侃:“火箭这是打出了没有控卫的最好篮球。”问题来了:没有传统控卫,还能打得这么顺?这不是胆子大,是底气足。这场比赛不仅是一场胜利,更像是一次“战术实验”的高调通关,尤其是在杜兰特只打29分钟、范弗利特没上场的前提下,火箭居然把比赛打得像场训练课。
那么问题来了,当NBA还在争论控卫是不是灵魂时,火箭已经把组织任务平均分配,全队人人能传、个个能打。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角色、节奏和篮球逻辑的重构。
![]()
比赛发生在2025年11月1日,火箭队客场挑战东部劲旅凯尔特人。对手是联盟著名的“铁桶阵”,防守强度高到让人喘不过气。但火箭没按常理出牌,他们做了件很“反教科书”的事:继续放弃传统控卫,选择用“全员控球”来解决组织问题。
范弗利特休战,火箭本可以让其他后卫顶上,但教练组选择了更激进的打法——彻底弱化一号位,把球权分散给全员。不是没人控球,而是人人都能控球。申京从高位发起进攻,杜兰特减少运球,谢泼德满场跑位找空位,小贾巴里·史密斯低位要球,双塔轮换堵住对方内线。看起来很乱,其实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结果呢?火箭全场领先,打得凯尔特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杜兰特只打29分钟,11投8中,拿下26分;谢泼德三分5中4,做了个标准的空间射手;整个球队助攻次数刷新了赛季新高,失误虽然多了点,但防守强度把这个劣势完全盖住了。
这场胜利像一记清脆的耳光,打在“没有控卫就不能打好球”的老派观念上。火箭用整场比赛证明,篮球不一定要靠一个人来掌控节奏,全队的协作和球权共享,反而让他们打得更快、更准、更有层次。
![]()
说到火箭的战术调整,杜兰特的角色变化最值得说。他不是没能力控球,但37岁的年纪摆在那里,过去几年无论在篮网还是太阳,他都顶着大量组织和持球任务,结果就是效率下滑、伤病频发。
火箭没有让他再去“拯救世界”。相反,他们给杜兰特安排了一个极其舒服的位置——终结者。什么意思?就是你别带球推进了,也别去挡拆后分球了,你只负责出现在合适的位置,把球投进。高位空切、底角接球、低位单打,全是“保姆级服务”。
杜兰特本场11投8中,命中率接近73%。这可不是靠刷出来的,这是建立在“减负”基础上的高效产出。他的得分方式极其简单明了,几乎不需要复杂的跑位和运球,这不仅保护了他身体,也让他更专注于终结。
而火箭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把组织任务分解给了申京、史密斯甚至谢泼德。申京在高位频繁做策应,像极了年轻版的小加索尔;史密斯在低位打得有模有样,甚至还能从内线策应外线射手。杜兰特终于可以“躺赢”了,而不是每次都要“天神下凡”。
这场调整不仅帮助杜兰特打得更轻松,也让火箭的进攻层次更丰富。对手很难再通过包夹杜兰特来切断火箭的进攻链条,因为这个链条现在长了、广了,也结实了。
![]()
如果说进攻端的“去控卫化”是火箭的主动选择,那防守端的“双塔策略”就是他们赢球的底气所在。
火箭本场大量使用“双塔”配置,小贾巴里·史密斯和申京一起上场,甚至在一些时间段同时加上兰代尔,摆出近乎“五大”的阵容。这样的组合在过去被认为“跑不动、打不快”,但火箭偏偏拿它打出了速度和防守强度。
凯尔特人引以为傲的外线进攻,在火箭面前被压得死死的。一方面是因为火箭的对位高度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火箭的协防和轮转换位做得非常紧凑。双塔在篮下构建了一道防线,几乎每次对手突破都要面对两人甚至三人的协防。
更妙的是,这种高强度防守并没有拖慢火箭的节奏。相反,他们利用抢断和篮板后的快速推进打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击。谢泼德、格林等年轻球员在快攻中飞奔得像脱缰的野马,而这正是火箭想要的效果:用防守带动进攻。
这种打法当然也有代价,比如传球失误明显增多。但火箭的防守能力和轮换深度让他们可以承受这些代价。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这种“压迫式”打法,把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对手是凯尔特人这样经验丰富的老牌强队,也只能被迫跟着火箭的节奏跑。
火箭不是靠某个天才控卫赢球,而是靠团队协作、高度覆盖和节奏控制。这种打法看似冒险,实则逻辑清晰:既然没有控卫,那就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让节奏变成最大的控球者。
![]()
火箭的三连胜,不只是数据上的漂亮,更是一次理念上的胜利。他们挑战的是NBA几十年来的传统构建方式:球队需要一个控卫,需要一个场上的“指挥官”。但火箭说,我们不需要一个保罗,也不需要一个库里,我们要的是五个都能传球、都能推进、都能防守的球员。
这种打法并非火箭首创,但他们是为数不多敢在实战中彻底贯彻的球队。他们不是在做“实验室篮球”,而是在用这种打法赢球、连胜、打服对手。
这场对凯尔特人的胜利,是对传统控卫体系的挑战,也是对“角色定位模糊”球队的警钟。火箭并没有超级天赋的控卫,但他们通过明确分工、角色固定、战术整合,打出了近几年最流畅的一场比赛。
而杜兰特的“轻松拿分”、谢泼德的“精准投篮”、申京的“高位策应”,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现代篮球的核心不再是某个球星,而是整个体系。
火箭不是靠某一个人carry全场,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这正是他们如今最可怕的地方。
![]()
火箭的胜利,是对“没有控卫就不行”论调的直接回应。他们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却走出了更宽阔的空间。当杜兰特不再扛着打,谢泼德找到了定位,全队齐心协力打配合时,控卫的“缺位”反而成了战术创新的起点。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控卫,而在于有没有勇气重新定义控卫。火箭,做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