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鱼姐讲热点
编辑 |章鱼姐讲热点
本文共145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这个冬天,对于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的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黑暗、寒冷且漫长。当我们在为偶尔的停电抱怨时,他们却在俄军10月创纪录的270枚导弹狂轰滥炸下,被迫习惯了没有灯光、没有暖气、甚至没有自来水的“原始生活”。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家庭。
朋友们,你没看错,270枚!根据法新社近日的报道,俄军在刚刚过去的10月,甩出了自2023年有记录以来最“豪横”的一次导弹攻击,发射量比9月猛增46%!
这哪是打仗,这分明是想用导弹把乌克兰的夜空重新“点亮”——只不过,点亮的方式是爆炸的火光。
一、 “导弹暴雨”下,能源设施成了重灾区
俄军这次的目标非常明确,不再是前线阵地,而是后方维系着千家万户生活的能源心脏——发电厂、变电站、铁路枢纽。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
- 基辅,这座千年古城,多次陷入一片黑暗。
- 利沃夫,靠近欧洲的城市,人们不得不翻出积灰的蜡烛和柴油发电机。
- 敖德萨,黑海明珠,居民们面临的不仅是断电,还有停水和燃气中断。
想象一下:孩子要在烛光下写作业,老人裹着厚厚的毯子还在瑟瑟发抖,医院要靠紧急供电维持生命仪器……这不是灾难电影的场景,这是正在真实发生的日常。俄军的这波操作,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战术效果,用最低的成本,给乌克兰的民生造成了最大的压力。
二、 疯狂的背后,是快要见底的家当?
但章鱼姐我扒开这看似疯狂的数据一看,嚯,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这种“慷慨”,俄军自己可能都肉疼,而且大概率难以为继。
为啥?导弹这玩意儿,它不是香肠,说灌就能灌出来的。根据乌克兰和西方分析人士的估算,俄罗斯家那几个主力导弹型号,一个月也就产这么点:
![]()
- Kh-101空射巡航导弹:约40枚
- “口径”海基巡航导弹:30-40枚
- “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约30-50枚
- “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估计就15枚
看出来没?它10月一口气打出去的,差不多得是整个国家小半年的导弹产量!这哪里是在打仗,这分明是在“梭哈”,是把压箱底的库存货都翻出来用了。导弹成本高昂,零件供应还卡脖子,俄军这波“土豪”式打击,更像是一场不计后果的消耗。章鱼姐估计,11月、12月还想保持这个力度?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 压箱底的违禁品和未来的“白菜价”王牌
为了凑够这“导弹盛宴”,俄军也是拼了。连极具争议的9M729巡航导弹都搬出来了。这玩意儿美国当年就指责它射程超标,违反了《中程导弹条约》,是能带核弹头的“大杀器”。乌克兰证实,其中一枚飞了超过1200公里,这远程打击能力,确实吓人。
![]()
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俄军的导弹库,真的没那么宽裕了。
那未来仗怎么打?俄罗斯人精着呢,他们已经找到了“平替”方案——FAB系列航空炸弹。这玩意就是个铁疙瘩,本身不值钱,库存海量。现在花几万美元给它加个翅膀,改造成滑翔炸弹,就能在几十甚至两百公里外扔过来,性价比简直逆天!
所以,未来的空袭画面很可能要变了:从昂贵稀少的“点穴”式导弹打击,变成铺天盖地、成本低廉的“炸弹雨”。这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将是更严峻的考验。
回过头看,俄军10月的这场导弹狂欢,像是一场竭尽全力的武力炫耀,也确实让乌克兰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狂欢的背后,暴露的却是产能捉襟见肘的尴尬。战争,打到最后还是拼的综合国力。
当导弹的呼啸声逐渐被廉价炸弹的破风声取代,这场消耗战正在进入一个更残酷、也更考验韧性的新阶段。那些在黑暗和寒冷中坚守的普通人,他们的苦难,是这场冲突中最令人心碎的注脚。没有赢家,只有伤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