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是偏好于选股的,但选股会导致很多的问题,首先是视野小,会导致影响涨跌的大因素看不到;还会过分在乎股价局部的涨跌,而忽略了利润产出的关键是周期因素。其次是股民研究个股越多,越容易因沉没成本过高而落入陷阱中无法自拔,心里想着都投入这么多精力和财力了,怎么能认错了,结果可想而知。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巴菲特对失败案例的自我剖析,来寻找一些破解的方法,以及我们对A股行业选择时的一些经验分享。
巴菲特失败案例,诠释行业博弈的难点
卡夫亨氏(Kraft Heinz)于2025年9月宣布将通过免税分拆方式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预计2026年下半年完成;这是出于业绩压力,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71.12亿美元,股价较2017年高点下跌超65%。这也意味着,十年前由巴菲特主导的460亿美元的这笔并购,算是彻底失败了,而他对此也是耿耿于怀,表示了遗憾。实际上,早在2023 年底,当年与巴菲特一起参与并购的 3G 资本就已出售了全部持股,而伯克希尔在卡夫亨氏董事会的两名代表也于2025年 5 月辞职。——A股动辄就炒作重组、并购,我们也要思考,且不说是否真重组(太多炒噱头,蹭流量的),就算完成重组,成功率又是几何呢?
![]()
伯克希尔2025 年二季报再度计提卡夫亨氏50亿美元减值损失时,巴菲特对此直言不讳,“任何东西,几乎任何东西在某个价位上都可能是好的,但不是每一样东西。如果你付出了过高价格,那就只能说你付出了过高价格,这一点不会改变。”(伯克希尔在 2015 年卡夫与亨氏合并时,公司估值高达 890 亿美元,但到 2019 年市值已腰斩至 416 亿美元。这一错误直接导致 2019 年卡夫亨氏计提 154 亿美元商誉减值,伯克希尔因此减记 30 亿美元投资价值,成为其史上最大季度亏损之一。)——“糟糕公司并不会因收购价格低就成为好投资,而好公司会因价格过高而变成糟糕的投资。”因此,判断价值真的是很难的事儿,我们很多时候可能还是要判断大的因素,大的周期来赚宽基或行业指数的钱更容易一些。
![]()
实际上,在最初的时候,巴菲特主导的卡夫与亨氏的合并,确实带来了一些成本削减和规模效应,卡夫亨氏每年削减近 20 亿美元的成本,使公司利润率领先于同行。但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没有提升,产品创新和适应市场都做得不好,结果导致业绩持续下滑,股价缩水了近2/3。2024 年公司收入为 258.46 亿美元,有机增长率为 - 2.1%,增长乏力。2025 年第二季度,公司净销售额为 64.79 亿美元,同比下降 3.6%,净销售额下降 2.4%,净利润同比下滑了 90%,业绩形势非常严峻,这才有了拆分计划。——试问,我们如今A股的白酒、食品等传统公司,是不是也会遭遇类似的因素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挺残酷的,值得思考。
实际上,巴菲特低估了沃尔玛、Costco 等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崛起。其实这种趋势当时已经非常明显,Costco 的 Kirkland 品牌年销售额很早就超过了卡夫亨氏所有产品总和。事后,巴菲特总结“企业始终在与零售商的博弈中挣扎。真正强大的品牌能与沃尔玛、Costco 抗衡,而弱势品牌往往败下阵来。我们可能高估了自身实力。”——这里面其实也在提醒我们,传统消费与新消费的差别,一个依托于销售渠道,另一个依托于IP自身的影响力,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市场新旧消费股走势方面的变化,前者可以通过压货来保证一定时间的利润,但终究因为高库存而低迷;后者则依托不断地迎合受众,来实现收入的增长,而随着IP本身消化,就需要二次增长曲线,新的IP推出,重新拉高,如果没有则陷入沉沦。接下来,我们反复,总结我们博弈策略的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