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5年,浙江农民朝毛主席专列丢石头,五天后被抓,罪名意外

0
分享至

1955年6月18日傍晚,萧山的暮色尚未完全降临,闷热的空气贴在铁轨上。19点30分原本是北上的那趟专列离站时间,可毛主席一句“早点开吧”,列车提前二十分钟驶出刘庄。谁也没想到,这个随机决定,将意外地错过一场更大的麻烦,却也把一块巴掌大的碎石写进了公安档案。

列车穿过萧山西门道口的瞬间,“哐”——第六节车厢右侧玻璃碎出指甲盖大的孔洞。随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抬腕一看,指针停在19点45分。车厢内灯火依旧,毛主席正与身边工作人员谈笑,丝毫未察觉异常;车外,王芳的脑海却已把那声脆响与“暗杀”“特务”连到一起,汗意窜上后背。

专列继续向诸暨方向滑行。十五分钟内,警卫人员完成了第一次全列排查,无弹头、无可疑人物,只剩一块碎裂的玻璃提醒众人:事情没有表面简单。列车到达诸暨后,王芳立即向驻杭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吕剑光和公安部副部长许建国报告,请求协查。电话那头的吕剑光只吐出八个字:“二十四小时,务必破案。”萧山公安局局长潘振铎接到指令,额头立刻渗汗——自己的地盘出了岔子,可不是小事。

萧山全县警力被调上铁道边,夜色里,手电筒光束在稻田与村巷拖出长长影子。黑名单里四类分子、历史复杂户,统统叫到派出所问话。几十份笔录堆在桌上,线索却零星。许建国次日清晨赶到现场,盯着破洞看了几分钟,说了句:“不像子弹,倒像石子。”这位老保卫战线的行家补充解释,如果真是枪击,应是双层穿孔,并能找到弹头,如今仅一层玻璃破裂,轨迹不符。

一句话,把案件从“政治袭击”拉回“治安事件”。紧绷的气氛松下去一些,办案方向随即转向铁路两侧村庄。调查民警顺藤摸瓜,专盯那天傍晚出现在道口附近的闲散人群。23日凌晨,一位叫曹文生的农民被带进了萧山公安局。他个头瘦小,衣衫油亮,双手捧着草帽,腿肚子直打颤。“我……我就是随手一抛,没想到砸到火车窗户。”短短一句,声音细如蚊吟。

口供里,曹文生回忆:当晚他和村里几个劳力站在路边闲聊,手里把玩着从铁轨上捡来的棱角石。“火车长得漂亮,我一时好奇,就把石头往上抛。”问及“为何好奇”,他憋了半天,竟只挤出一句土话:“想听个响声呗。”似乎真不知道那车厢里坐着的,是共和国主席。



让人意外的是,第二天又跳出个“真凶”。老党员曹培兴主动找派出所,“石头是我扔的,跟文生无关。”两份自白互相矛盾。警方反复比对细节,发现老曹对现场描述多处含糊,而曹文生的供述能准确说出车厢位置、抛石角度。再追问,老曹低头嘟囔:“是文生老婆求我顶罪,她怕丈夫担不起事。”谜底揭开,案件回到原点。

罪名如何定?依照当时《惩治破坏国家交通设施条例》,砸坏行驶列车窗玻璃,原则上可判三年以上。但曹文生的身份是一贫苦农民,且无反革命动机。省里把案情逐级上报,中南海最终批下意见:教育为主,判缓刑。司法科工作人员起草判决书时,加了一行批注——“破坏交通安全罪,三年有期徒刑,缓期三年执行。”



7月10日清晨,曹文生从看守所领回自己那顶破草帽,灰扑扑的天光洒在他脸上,他仍不知道自己差点搅进全国头条。村口,妻子拉着孩子等他,远远地抽噎着喊:“回家吃饭!”这句再寻常不过的呼唤,为风声鹤唳的半个月画下句点。



整件事看似荒诞,却折射出建国初期保卫工作面临的双重压力:一面要防备敌对势力渗透,一面又需避免对普通群众的误伤。毛主席南巡途中数十次叮嘱“警卫勿扰民”,并非客套。若无那份坚持,也许这起“石头案”会被无限上纲。王芳后来回忆:“最怕的是把小事办大,反而离群众更远。”他没讲出口的补充是——群众偶尔顽皮,却绝不该被当成敌人。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明月清风阁
明月清风阁
明清史
492文章数 1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