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日本为啥对中国总有股“别扭劲”?这事儿光盯着现在的钓鱼岛、台湾问题或者靖国神社拜鬼,还真看不透。那股子拧巴劲儿,得往回倒腾125年,翻出1894年那场甲午海战的老账才行。那一仗,日本人可不止是赢了清朝的银子占了咱们的地,更扎心的是,他们从此在心态上支棱起来了,觉得自己能当“亚洲的老师”了。很多事儿,就是从那种开始瞧不起你的感觉里滋生出来的。
![]()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域炮声震天。表面上,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舰个头唬人,是亚洲当时的巨无霸。但内里呢,弹药掺假、军饷被贪,甚至舰炮的炮帽都配不齐,这仗还没打,其实就输了大半。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北洋舰队惨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向日军“吉野”舰,最终壮烈殉国。
![]()
这一仗对日本来说,那可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简直是给整个国家打了一针强心剂。明治维新搞了二十多年,一直学着西方,心里头未必不自卑。这下可好,直接把千年来看作是“天朝上国”的中国给打败了。那种心理冲击,就像一直考不及格的学生突然超过了总考第一的班长,心态瞬间就膨胀了。 日本学者内村鉴三当时就把日本和中国分别标榜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和“代表旧文明之大国”,这种论调为日本的侵略披上了“文明”的外衣。
![]()
《马关条约》一签,中国赔出去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包括赎辽费),割让台湾、澎湖。 这笔巨款,成了日本近代化加速的超级燃料,他们拿去扩军、办厂、发展教育。 可以说,甲午战争的赔款,给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加满了冲向帝国主义的油。 自此,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思想家福泽谕吉鼓吹的“脱亚入欧”论大行其道,认为日本没必要再顾忌中国、朝鲜这些邻邦,应该像西洋列强那样对待他们。 那种曾经对中华文化的仰慕,迅速被一种“蔑视型”的中国观所取代。
![]()
日本赢了甲午战争,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他们的野心也更大了。没多久,就发生了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着日本把到嘴的辽东半岛又吐了出来。 这事儿让日本觉得憋屈,也更认定必须靠更强的武力才能站稳脚跟,并把账算在了中国的“软弱”上。
![]()
他们占领台湾后,立刻开始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试图从根本上抹去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为日后更大规模的侵略行径做演练。 1905年,日本又在日俄战争中获胜,这更让他们坚信武力扩张的道路走对了,那种“大和民族最优秀”的傲慢情绪进一步发酵。 这种心态一路膨胀,最终导致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全面的侵华战争。 当时的日本教育充斥着军国主义思想,极力鼓吹“种族优越论”和“侵略扩张论”,把对外侵略美化成“正义”行为,为侵略战争培养狂热的支持者。 著名历史学家远山茂树就指出,甲午战争在完成帝国主义世界体制和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枪炮声是停了,但深植于部分日本人内心那种对中国复杂甚至敌对的心态,并没有随之彻底清算。 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但很不彻底,尤其是对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远远不够。不少战犯甚至重返政坛担任要职。 结果就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一边口头上表示反省,一边又在教科书里淡化甚至美化侵略历史,政要们时不时地去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这种“双重人格”式的表现,根源就在于没能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战败并彻底反省。
![]()
等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对日本的心理冲击不亚于又来了一次“地震”。 自甲午战争以来延续了百余年的对华优越感,在经济实力被反超的现实面前受到了剧烈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就分析说,2010年是一道分水岭,之后日本对华认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变得没那么自信了,而国家和人一样,没有自信之后可能就会更加敏感。 日本对华心态中的消极面,特别是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或者说“小中华情结”就表现得愈发明显。 他们难以适应中日实力的反转,于是“中国威胁论”的声量就大大超过了“中国发展机遇论”。
![]()
于是我们看到,日本近年来在战略上加速调整,越来越强调所谓的“自主化”和“印太化”,积极配合美国战略,在安全上不断突破“禁区”,试图牵制甚至对抗中国。 在东海、南海、台湾等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炒作“中国威胁”。 这些举动,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所谓的“安全担忧”,但深层次看,何尝不是一种心态失衡的表现?是一种不甘于现状,试图找回昔日优越感的挣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指出,日本对华存在心理失衡、战略焦虑和安全担忧这三种交织的心理,使得日本对华政策经常出现摇摆,既想搭中国发展的快车,又想保持距离甚至进行遏制。
![]()
回看这125年,日本对中国的这股“别扭劲”,确实不是凭空来的。它起源于甲午战争后那种畸形的民族优越感,又在后续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变形、固化。 从某种角度说,日本恨的或许并不是中国本身,而是中国的发展打破了他们长期赖以维系自我认同的“中国必须弱于日本”的旧有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认为,日本面对中国的发展存在“复合性焦虑”,包括因历史欠债而害怕中国“报复”的忧惧,担心在国际竞争中败给中国的恐慌等,这些心结使得日本对华政策中竞争制衡的一面更为突出。
![]()
甲午战争那年,日本凭借船坚炮利赢了第一回合。如今,时移世易,中国正沿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坚定前行。日本若不能真正直面历史,彻底告别那段作为“精神鸦片”的“甲午遗产”,解开对华心结,那么这种“恨”与“别扭”,最终束缚和伤害的,恐怕还是日本自身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日本与其担心别国“报复”而难以释怀,不如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与邻国增进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否则有可能错过历史性战略机遇。 毕竟,时代的剧本早已改写,沉迷于旧梦,只会让自己在新的篇章中更加迷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