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启辰科技新品发布会的直播画面,手心沁出冷汗。
谢旭尧站在演讲台前,从容不迫地讲解着那个本该属于我们的技术方案。
三个月前,我还坚信这个项目能让公司在行业里站稳脚跟。
现在,它成了竞争对手刺向我们心脏的利刃。
董事长张宏毅的短信弹了出来:"新品进度如何?客户在催了。"
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发白的指节,我想起谢旭尧离开时那句轻飘飘的"明白了"。
也想起人事总监刘建民那张永远挂着公式化笑容的脸。
"技术人才可以再招聘,成本必须控制。"这句话如今像根刺扎在心头。
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这场灾难,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
01
会议室的空调发出低鸣,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系统架构图。
我敲了敲白板,试图让在场十来个研发骨干集中注意力。
"云端数据同步模块还存在延迟问题,谁能给出优化方案?"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有人低头翻看笔记,有人盯着白板皱眉。
这时角落传来平静的声音:"问题不在同步模块,而在底层架构的设计逻辑。"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谢旭尧。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身形瘦削。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红色记号笔在几个节点上画圈。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的缓冲机制设计得太理想化了。"
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实际运行时会遇到网络波动,现有的架构扛不住突发流量。"
研发组最年轻的成员小林忍不住插话:"可测试环境表现很好啊..."
谢旭尧轻轻摇头,眼神专注得像在审视一件精密仪器。
"测试环境模拟不了真实场景的复杂性。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
他停顿了一下,红色笔尖重重地点在核心模块的位置。
"等项目上线后,就是灾难性的。"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空调运作的嗡嗡声。
我注意到几个资深工程师在微微点头,显然认同谢旭尧的判断。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年里发生过太多次。
每次项目遇到技术瓶颈,总是谢旭尧一语道破关键。
他就像团队的定海神针,有他在,再复杂的技术难题都能找到突破口。
会后我特意留下来和他讨论解决方案。
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个架构调整需要多久?"我问。
谢旭尧推了推眼镜,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敲击着。
"如果重写底层代码,大概两周。但要彻底解决问题..."
他抬起头,眼中闪着技术人特有的执着光芒。
"我建议完全重构数据流向,虽然要多花一周时间。"
我点点头,心里已经在盘算如何向上面申请延长期限。
谢旭尧忽然轻声说:"记得十年前我做第一个云端项目时..."
他的眼神有些飘远,像是回忆起什么。
"当时为了赶工期,忽略了一个小小的设计缺陷。"
"结果系统上线第三天就崩溃了,害公司丢了大客户。"
他转头看我,语气异常认真:"有些弯路,不值得再走。"
我拍拍他的肩膀,感受到这个看似单薄的身体里蕴含的技术执着。
这就是谢旭尧,一个把技术当成信仰的人。
02
周五的产品规划会,各部门负责人围坐在椭圆会议桌旁。
张宏毅董事长罕见地亲自出席,坐在主位翻阅规划书。
刘建民坐在他右手边,不时低头查看手机。
我作为研发部经理,负责汇报新产品的技术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算法将大幅提升系统效率..."
我讲解时特意观察张宏毅的反应,他看似专注,眼神却有些游离。
直到谢旭尧起身补充技术细节,会议室气氛才真正活跃起来。
他直接连接投影仪,展示了几张构思精巧的架构图。
"如果采用分层式智能处理架构,响应速度能提升三倍。"
市场总监眼睛一亮:"这个卖点很吸引人!"
谢旭尧微微点头,继续深入技术细节。
他的讲解逻辑清晰,连非技术背景的同事都能理解核心价值。
张宏毅终于露出感兴趣的表情,身体前倾认真聆听。
"这个方案实施难度大吗?"他问道。
谢旭尧转向董事长,语气平和但充满自信。
"需要重构部分底层代码,但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他在白板上快速演算起来,数字和公式流畅地铺展开来。
"最关键的是要设计自适应学习机制,这是实现技术突破的核心。"
我看到几个部门负责人交换着赞许的眼神。
刘建民却突然插话:"这样的开发周期会不会太长?"
谢旭尧停顿了一下,推了推眼镜。
"技术上追求完美确实需要时间,但长远来看..."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张宏毅身上。
"这个方案能让我们的产品领先市场至少两年。"
会议室里响起细微的议论声,大家都被这个前景打动了。
张宏毅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很有前瞻性,就这么定吧。"
散会后,我特意留在会议室整理资料。
谢旭尧站在白板前,还在完善刚才的架构图。
"这个方案真的只需要三个月?"我轻声问道。
他转头看我,眼中闪过一抹微妙的神色。
"如果团队全力配合,两个月就够了。"
他轻轻擦掉白板上的一个公式,重新写上新算法。
"但我需要绝对的自主权,不能有人指手画脚。"
我正要回答,刘建民突然推门回来取忘拿的手机。
他瞥了眼白板,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们一眼。
"技术上的事你们专业,但别忘了控制成本。"
这话听起来温和,却带着说不出的压力。
谢旭尧的手停顿了一下,继续默默写着公式。
我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
03
周一一早,内线电话响起,是刘建民秘书打来的。
"陈经理,刘总监想和您谈谈谢工续约的事。"
我放下电话时手心有些发凉,直觉告诉我不太对劲。
刘建民的办公室在行政楼层,装修风格冷峻而规范。
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摆着几份人事档案。
"瀚文来了,坐。"他笑容可掬地示意我坐下。
茶香袅袅升起,他却迟迟不进入正题。
我先开口:"谢工的续约应该没问题吧?他可是技术核心。"
刘建民轻轻吹开茶杯上的热气,放下杯子。
"公司最近成本压力很大,董事会要求各部门精简开支。"
他推过来一份文件,是谢旭尧的薪资分析报告。
"谢工目前的年薪比市场同等职位高了20%。"
我立即反驳:"但他的技术能力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刘建民不为所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人事部做过评估,认为他的薪资结构需要调整。"
他翻开报告某一页,用红笔圈出一个数字。
"新的合同年薪需要下调六万元,这是部门的决定。"
我感到血往头上涌:"这不可能!谢工不会接受的。"
刘建民露出惯用的安抚性笑容:"技术人员可以再招聘。"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我俯瞰城市景色。
"公司不是技术至上,还要考虑整体运营成本。"
我强压着火气:"新项目全靠谢工的技术方案,这个时候..."
他转过身,笑容收敛了些:"正是这个时候才要控制成本。"
说着他递给我一份简历:"这是个海外回来的博士,要价只有谢工一半。"
我扫了一眼简历,确实光鲜,但毫无实战经验。
"新项目需要的是经验,不是纸上谈兵的人才。"
刘建民坐回位置,语气变得强硬:"这是最终决定。"
他看了眼日历:"请你明天之前和谢工谈妥续约条件。"
我离开时手都在发抖,这不仅是对谢旭尧的侮辱。
更是对技术价值的全盘否定。
04
回到研发部,谢旭尧正指导团队调试新代码。
他专注的侧脸在显示器光影中显得格外认真。
我实在开不了口,只能先回办公室平复心情。
下午我再次找到刘建民,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谢工的价值不能单纯用薪资来衡量..."
刘建民直接打断我:"公司的每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他调出财务报表,指着几个红色数字。
"研发成本连续三个季度超标,董事会已经在过问了。"
我据理力争:"但新产品上线后,回报会是投入的数倍!"
刘建民冷笑一声:"每个研发经理都这么说。"
他递给我一叠投诉记录:"客服部反映现有系统还经常出问题。"
"正是需要谢工这样的人才来解决啊!"我几乎在哀求。
刘建民站起身,语气不容置疑:"六万,这是底线。"
见我还要争辩,他使出了杀手锏。
"如果你坚持要用这么高成本留人,那研发部的年终奖..."
他故意停顿,观察我的反应。
"可能就要重新分配了。"
这句话像盆冷水浇在我头上。
我明白他是在用整个部门的利益要挟我。
走出办公室时,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在楼道里遇到正要下班的谢旭尧。
他抱着笔记本电脑,看样子准备回家继续工作。
"续约的事谈得怎么样?"他随口问道。
我勉强挤出笑容:"还在协商,你放心。"
他点点头,眼神温暖:"我不急,公司有公司的考量。"
看着他信任的目光,愧疚感像潮水般涌来。
这个把公司当成家的技术人,永远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我,即将亲手扼杀这份忠诚。
![]()
05
第二天我约谢旭尧到公司顶楼咖啡厅。
晨光透过落地窗,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
他小口喝着黑咖啡,等待我开口。
我艰难地组织语言,试图让降薪显得合理。
"公司最近成本控制比较严格,所以续约条件可能..."
谢旭尧安静地看着我,眼神清澈见底。
我终究无法继续编造借口,直接说出了降薪六万的决定。
他握着咖啡杯的手停顿了一下,指节微微发白。
长长的沉默中,只有咖啡机工作的嗡嗡声。
"明白了。"他最终轻声说,语气平静得可怕。
没有愤怒,没有质疑,只有深深的失望。
他望向窗外的城市天际线,眼神飘得很远。
"我女儿下个月要上大学了。"他突然说起家常。
"她想去美国学计算机,说想成为像我一样的工程师。"
嘴角浮现一丝苦涩的笑意:"现在可能要重新考虑学校选择了。"
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刺痛。
他转动着婚戒,这是他想事情时的小动作。
"我来公司八年了,经历过三次重大技术转型。"
语气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每次都是临危受命,从来没在乎过加班费、年终奖。"
他转头看我,眼中闪着水光:"我以为技术人最重要的是价值认同。"
起身时咖啡已经凉了,他一口饮尽。
"告诉刘总监,我接受公司的决定。"
离开的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孤单。
我坐在原地很久,直到服务员来收杯子。
桌上留着他用来搅拌咖啡的搅拌棒,折成了一个小小的架构图。
这是他的习惯,思考时总会无意识摆弄手边的东西。
现在这成了无声的抗议。
06
我决定越级汇报,直接找董事长张宏毅。
他办公室在顶层,装修豪华却冷清。
秘书说董事长在开视频会议,让我在休息区等待。
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公司股价,一片飘绿。
难怪刘建民急着控制成本,原来压力来自这里。
半小时后张宏毅终于出现,看起来疲惫不堪。
"瀚文啊,有事快说,我待会还要见投资人。"
我简明扼要汇报了谢旭尧的情况。
他心不在焉地翻看文件:"技术人才流失确实可惜..."
我刚要松口气,他接下来的话让我心凉半截。
"但人事改革是刘总监的职责范围,我不便过多干涉。"
他快速签着文件,头也不抬:"你要配合建民的工作。"
"可是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