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从京师到各省的职务中,有极少数岗位被官场同僚视为“肥缺”,一旦空出,不是四处钻营找人,就是直接到吏部拿钱开路。总之,只要干上一任,后半辈子的开销就基本有着落了,甚至有些岗位,一任下来三辈子都够花了。
![]()
那么,有哪些岗位是官场公认的肥缺呢?下面就以文职岗位为例,简单罗列出一个清单。
入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肥缺”的概念。肥缺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主要针对的是经济收入。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各部院堂官、外省督抚等,是收入群体最高的,也是最肥的缺。
但是这些岗位都是需要皇帝亲点才能委任,不是钻营打点能获得的,对于一般的中下级官员来说,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所谓的“肥缺”,是特指那些找找人、踮踮脚勉强能够得上的岗位,即四品(含四品)以下官。
一、京师司官肥缺
1、户部银库郎中
在所有司官中,户部银库郎中的任职资格最高,必须是满人(蒙古、汉军都不行)。银库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全国财政总汇之处,在政治清明时期,或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时期,银库郎中很难从国库捞取法外之财。
![]()
问题是,自乾隆晚年以后至清末,银库的管理制度屡屡出现漏洞,银库库丁靠着“祖传秘方”,从国库偷盗银两。比如道光初年,国库存银账上共有二千多万两,而实际仅有900多万两,剩下的全都被进了各级官员的腰包。
银库郎中是一把手,没有他的点头认可,库丁们是不可能有机可乘的。所以银库郎中分肥也最多。如果能安全地干满一任,子孙三代吃喝不愁。
2、兵部武库司郎中
武库司主管全国的兵器军械,在整个兵部属于最肥的缺。道理很简单,因为国家用兵武器装备的耗费极大,也最难统计实数,武库司在调拨军械时,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比如乾隆时期第二次金川之役,耗费白银七八千万两,其中兵器、火炮、弹药占了很大的比例。阿桂事后报销军费时,就多达二千多万两,而其中到底用了多少,估计阿桂自己也说不上来。
![]()
武库司最盼望的就是打仗,只要用兵发财的机会就来了,大仗捞个几万两,小仗捞个几千两,一任下来后半辈子花销自然就有着落了。
3、吏部文选司郎中
吏部不直接和银两、物资打交道,能拿的都是“人情钱”。文选司作为吏部最核心的部门,手里握着文官的仕途前程。在坑少萝卜多的官场,不钻营、不打点,只能永远坐在冷板凳上。
乾隆以后基本形成定例,文选司放一缺就有一缺的银子拿,不过总体而言,盈利能力没有户部和兵部那么强。
4、工部营缮司郎中
工部在六部中地位最低,能拿得上台面的也就营缮司了。营缮看名字就知道,是负责国家工程的主管单位。所谓工程年年有,银子年年拿,不管是修路造桥还是宫殿庙宇,少了谁都少不了营缮司郎中。
![]()
需要注意的是,内务府也负责皇家工程的营造,但都是小工程,朝廷明文规定,只要工程造价超过五百两,就要移交工部营缮司。
5、内务府是个官都能捞钱
一个鸡蛋采购价10两,鸡鸭鱼肉以及各种皇家日用品,都比市场价翻了几十倍,还美其名曰“天家特贡”。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链条上,别说是内务府总管大臣,就是不入流的笔帖式也能分上一杯羹。
如果按照平均水平而言,内务府绝对是京师各衙门中油水最多的,可要单拿出来,似乎又没有那个职务能超过户部银库郎中。
二、地方道府及各种差事肥缺
1、陕西督粮道
陕西督粮道号称“天下道府第一肥缺”,此言不虚,也有很多史料可以查阅。比如道光时期的张集馨就曾在陕西督粮道上干过一任。
张集馨进士出身,身上多少还有读书人的气节,也懂得节制。可他离任的时候,不仅还了上任前欠下的数万两债务,还得了几万两陋规银。前后算起来,也得有十余万两了。要是换了别人,恐怕要在张集馨的基础上翻一倍,三年下来,二十万大概是保底的收入。
![]()
2、河道
河道的性质与内务府一样,从上到下不管什么岗位都有银子拿,而且拿得还不少。河道的任务就是只管花钱,朝廷每年都有固定额度的拨款,正常年景下也不少于四百万两。
一条黄河千古泛滥,修了又溃,溃了又修,天知道有多少银子用在河堤上。可是朝廷的拨款必须要用掉,即所谓的专款专用,要是用不完,下一年度的拨款就要减少。
所以,河堤上用不掉的,就大家吃喝,吃喝要是还花不了,就得想办法装进自己的腰包。据说,河道衙门一个师爷的年薪都有上万两了,当官那就更不敢想了。
3、扬州知府
能到扬州府治上一任,那是前世修来的福。一个两淮盐政,不仅是内务府的钱袋子,也是大大小小各级官员的聚宝盆。扬州盐商又是出了名的阔绰,只要开口,抬几筐金叶子往河里洒那也是家常便饭。
![]()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显然不是针对扬州知府的。刨去固定工资和陋规收入,仅是扬州盐商的孝敬,恐怕也得翻上几倍。
4、夔州知府
夔州是个穷地方,可夔州知府却是个四字最要缺。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夔州知府居然成了全国陋规收入最多的知府,单拿合理合法的收入来讲,一年的陋规银子就有十万两,比一般省份的布、按拿得都多。
不过夔州知府的年收入仅在个别史料上有记载,至于真实性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4、各税关监督
税关监督属于临时性的差遣,一年一任。清代全国各税关隶属于户部和工部,户部关占了大头。这些关都是官兵设卡,向过往客商收取税银的。
各税关每年都有固定的税收任务,而且任务也不重,大的一点税关只有十几二十多万两,小一点的只有数万两。问题是,收税制度却很混乱,收还是不收,收多还是收少,都是税关监督说了算。
皇帝也知道税关是一笔烂账,甚至还将税关监督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授予满蒙旗人和内务府包衣。说得难听点,就是皇帝故意让他们去捞钱的,所以为了满足利益分配,任期只有一年。让这个奴才捞几万两银子,然后再派另一个奴才捞几万,如此往复,大家就都有钱赚了。
![]()
以上所列出的肥缺应该还不是全部,不过放在全国的官缺数量中还不算多,所以只要这些缺空出,竞争都十分激烈,不少官员认为哪怕是级别稍微降一降,也要争取干上一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