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生物,说到做到。
今年年初,荣昌生物管理层曾经向市场做出过承诺:今年销售收入要增长30%以上。10月30日三季报发布后,荣昌生物达成全年承诺几无悬念:前三季度营收17.2亿元,同比增长42.3%。
荣昌生物正在加速迈向盈亏平衡。前三个季度公司分别亏损2.54亿元、1.95亿元、1.01亿元,前三季度亏损额同比收窄48.6%,第三季度减亏力度更是超出市场预期。
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都在下降,毛利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照此趋势运营下去,荣昌生物仅凭借产品销售就有可能在短期内扭转亏损。这还没算上今年达成的两笔BD交易首付款共计约5.5亿元。公司承诺的2025年大幅减亏、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2027年步入盈利可能都保守了。
围绕核心产品持续开发,挖掘商业化潜力,上一家走这条路走通的是百济神州。荣昌生物应该会成为第二家。
下一个自免大药浮现
荣昌生物的两款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起点都很高:一个是全球首个BLyS/APRIL双靶点治疗一系列B细胞介导自身免疫疾病的点生物制剂,一个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国产ADC药物。但“第一”只是块招牌,市场表现还是要靠实打实的业绩说话。
泰它西普已经获批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症肌无力(MG)、类风湿性关节炎(RA)3项适应症,其中重症肌无力是5月刚刚获批的。这个适应症虽然算罕见病,却是“最常见的罕见病”,国内患者22万人,对应的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Argenx公司的艾加莫德就是在重症肌无力上找到了突破点。2021年12月艾加莫德在美国获批上市,今年根据Argenx公司最新数据,艾加莫德前三季度已经大卖28.7亿美元。再鼎引进艾加莫德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很可观,2024年接近7亿元人民币。
艾加莫德作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的下游,无法清除抗体产生环节,存在疾病波动或停药疾病反弹的问题。泰它西普则是直击致病性抗体产生的上游和源头,作用范围更广、效果更强。
三期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重症肌无力日常活动评分(MG-ADL)评分改善≥3分的患者比例高达98.1%,远高于艾加莫德的临床试验数据;治疗48周后,(MG-ADL)善≥2分的患者比例高达100%,平均改善7.5分,进一步证明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重症肌无力治疗领域同类最佳疗法的潜力。因此资本市场对泰它西普寄予厚望。
泰它西普还有更大的适应症排在后面。最近两月,泰它西普的干燥综合征(SS)、IgA肾病(IgAN)适应症先后获上市受理。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生物制剂获批,泰它西普有望填补这一空白。而IgA肾病是一个催生大药的领域,目前中国IgA肾病成人患者超过220万人。2023年云顶新耀的对因药物“耐赋康”上市后迅速蹿红,今年1-9月耐赋康销售额接近10亿。
显而易见,泰它西普用一个品种对标了其他几家biotech的核心主力,在几个战场上都要面临激烈厮杀。但泰它西普的胜出也没有太大悬念,一是基于泰它西普独特的作用机制的优异疗效及安全性数据摆在那里,二是荣昌生物已经做好了全面出击的准备,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泰它西普的商业化销售团队达到900人左右,力量已经加加强。
当然,泰它西普的神话还在延续。荣昌还在开展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和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的三期临床。随着更多适应症的解锁,泰它西普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有望成为自免领域的国产“大药”,天花板在哪里市场也无法直接给出答案,值得我们大胆设想和期待。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背后
核心产品的销售逐渐改善后,荣昌生物的财务结构也得到了本质的提升。
不少投资者应该还有印象:去年市场上频繁出现空穴来风的小作文,直指荣昌生物的现金流紧张问题。荣昌生物管理层不得不多次回应解释:不缺钱,资金能满足公司运营。但当时从账面上看,荣昌的确面临研发、产能建设、销售三处都要花钱的局面。
但只要产品销售一起步,这些就都不成问题了。
过去一段时间,荣昌生物的财务结构随着产品销售的改善不断优化,各项指标持续改善。2024年一季度时公司销售费用率还在56.96%的高位,到今年第三季度就已经下降到了47.7%。
销售费用率是创新药企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很多药企靠融资扛住了前期研发高额投入的压力,但在产品商业化阶段快速拉跨,营销收入甚巨但反响平平,别说资本回报,连自身运营都成了难题。
![]()
国内Biotech销售费用率通常在35%-50%之间,降到这个区间内,公司就有盈利希望。2024财年百济神州的销售费用率降到了41.4%之后,公司才有底气向外宣布“即将盈利”。如今,荣昌生物也迈过了“生死线”。
而且两款核心产品的销售爬坡、对外授权等动作之后,荣昌生物几个关键财务指标还有改善的空间。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累计 8.9 亿元,同比下降22.8%,原因之一就是泰它西普实现海外授权后,合作方开始支付海外临床费用,给荣昌省了不少钱。
现在基本可以确定:荣昌生物已度过创新药上市的市场导入期,在快速拓展市场和有效控制销售费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健识局还注意到,荣昌的研发管线也在不断的优化。除了加大已上市药品的适应症拓展外,公司正在加速推进PD-1/VEGF双抗RC148这一潜力品种的临床进度,而且新型ADC药物RC278、双抗ADC药物RC288等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
通过实际行动,荣昌生物把投资者对公司的质疑一一化解。如今,应该没有人会质疑荣昌生物的盈利能力。
以“长期主义”穿越创新药周期
因为会计准则原因,荣昌生物的三季报没有计入股民期待的BD首付款,倒也暗暗符合当下的资本市场环境。
今年9月以来,医药圈突然流行一种说法:资本市场对BD“脱敏”了。原因是几起大的BD交易都没能激起水花,相关公司股价不涨反跌。BD从“估值神器”快速贬值,表明行业和市场已经不再满足于医药企业的短期爆发式增长,而更追求稳定的长期效益。
BD交易可以加速价值实现,但无法替代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商业化实力。由BD驱动的股价短期波动只是涟漪。聚焦于临床未满足需求,扎实的数据、产品才是推动创新药企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浪潮。
资本及时修正了行业的努力方向,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难得一见的场景。
荣昌生物是最早把BD概念引入资本市场的创新药企之一,也是最早从估值虚幻中清醒过来的企业之一。公司选择对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持续深入开发,而不是随大流的去追逐GLP-1等热门品种,证明公司是有研发定力的。
这份定力,更是在泰它西普的发展轨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荣昌生物自免领域的核心产品,它没有走 “蹭热门、炒概念” 的捷径,而是用数年时间打磨临床证据。今年10月16日,泰它西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国Ⅲ期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据了解,目前国内新增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的生物制剂几乎都是泰它西普。
吃定一个品种就已经足够笑傲江湖,更何况荣昌还有HER2 ADC、PD-1/VEGF、VEGF/FGF等极具竞争力的品种,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所在治疗领域的标杆。
在资本浮躁的时代,荣昌生物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新者不会为了短期业绩而偏离航向,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那些真正的临床未满足需求,以“长期主义”穿越创新药周期。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