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解析:从病因到治疗,一篇读懂“骨髓罢工”的真相
![]()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有一种病被称为“骨髓的沉默危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AA)。它不是癌症,却可能比癌症更凶险;它不常被提及,却悄然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带你全面了解这种“让骨髓停工”的疾病,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
一、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单来说,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骨髓就像一座繁忙的“血细胞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再障患者的骨髓却“停工停产”,导致三系血细胞全面减少:
- 红细胞不足→ 贫血:乏力、头晕、面色苍白;
- 白细胞减少→ 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发热;
- 血小板降低→ 出血风险高:皮肤瘀斑、牙龈鼻出血、严重时可内脏出血。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危及生命。
![]()
二、谁容易得再障?流行病学知多少
在我国,再障的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0.74人,看似不高,但实际并不少见。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有两个发病高峰:
- 青壮年:15~25岁;
- 老年人:65~69岁。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是先天遗传所致,更多则是后天获得性。
![]()
三、为什么会得再障?七大病因揭秘
再障并非“无缘无故”发生,以下是目前已知的主要病因:
1.药物因素(最常见)
许多药物可能损伤骨髓,如氯霉素、保泰松、某些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需警惕。
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
苯广泛存在于油漆、胶水、印刷油墨中。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苯中毒,苯代谢产物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DNA,抑制其分裂与成熟。
3.电离辐射
X射线、γ射线、中子辐射等可穿透细胞,破坏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核事故、放射治疗不当等都可能引发再障。
4.病毒感染
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是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血清学阴性肝炎”(即常规检测查不出具体病毒类型),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5.免疫系统“失控”
这是目前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攻击自身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衰竭。类似“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免疫紊乱。
6.遗传因素
少数为先天性再障,如:
- 范可尼贫血(F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身体畸形;
- 先天性角化不良(DKC):指甲萎缩、皮肤色素沉着;
-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胰腺功能不全、身材矮小。
这些疾病早期可能无典型表现,易误诊为普通再障。
7.与PNH密切相关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和再障同属“造血干细胞病”。两者可相互转化,称为“再障-PNH综合征”。部分再障患者可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出微小PNH克隆。
![]()
四、临床表现:别把“再障”当“疲劳”
再障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
- 极度疲劳、气短、心慌(贫血);
- 反复感冒、发热、口腔溃疡(感染);
- 皮肤出现不明瘀青、牙龈出血、鼻血不止;
- 女性月经过多;
- 伤口不易止血。
一旦出现上述多种症状,尤其是全血细胞减少,应高度警惕再障可能。
![]()
五、如何确诊?五步走流程
再障诊断需严谨,避免误诊。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步骤:
✅ 第一步:确认全血细胞减少
至少符合以下两项:
- 血红蛋白 < 100 g/L;
- 血小板 < 50 × 10⁹/L;
- 中性粒细胞 < 1.5 × 10⁹/L。
✅ 第二步:骨髓穿刺+活检
显示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代,无异常细胞浸润。
✅ 第三步:排除其他疾病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白血病;
- 骨髓纤维化;
- 淋巴瘤浸润;
- PNH等。
✅ 第四步:排查遗传性骨髓衰竭
尤其对年轻患者,需询问家族史,并做基因检测(如FA的染色体断裂试验、TERC/TERT突变分析等),以免误用免疫治疗。
✅ 第五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国际标准分为:
![]()
六、治疗方法:两大支柱,个体化选择
目前,再障的主要治疗手段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治疗(IST),选择取决于年龄、病情、供者情况等。
方法一:免疫抑制治疗(IST)——成人主流方案
适用于:
- 年龄 > 40岁;
- 无HLA相合同胞供者;
- 慢性再障依赖输血者。
标准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环孢素(CsA)
- ATG:清除攻击骨髓的异常T细胞;
- CsA:抑制T细胞活化,维持免疫平衡。
有效率约70%~80%,5年生存率达80%以上。起效时间多在3~6个月,需坚持用药至少半年以上,逐渐减量,防止复发。
⚠️ 注意:ATG治疗后不可随意停药,否则极易复发!
对于首次IST无效或复发者,可考虑二次ATG、更换类型(马源→兔源),或联合其他药物如艾曲泊帕(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提升疗效。
![]()
方法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年轻患者的根治希望
适用于:
- 年龄 < 40岁;
- 有HLA相合同胞供者;
- 极重型再障。
移植成功率高,长期生存率可达80%~90%。但存在风险:
- 移植物排斥;
- 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 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 目前推荐使用骨髓而非外周血作为干细胞来源,以减少慢性GVHD发生。
对于无同胞供者者,也可考虑相合无关供者或脐带血移植,但技术要求更高,风险更大。
![]()
七、支持治疗:救命的基础保障
无论采取哪种根治性治疗,支持治疗都至关重要:
1. 成分输血
- 红细胞:Hb < 60 g/L时输注;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可放宽至<80 g/L。
- 血小板:SAA患者预防性输注指征为PLT < 20×10⁹/L;活动性出血者不受限制。
- 粒细胞:仅用于严重感染且抗生素无效时。
2. 感染防控
- 保护性隔离(如层流病房);
- 口腔护理、无菌饮食;
- 预防性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治疗。
3. 祛铁治疗
长期输血易导致铁过载,损伤心、肝、内分泌器官。当铁蛋白 > 1000 μg/L 或输血超20单位时,应使用去铁胺、地拉罗司等螯合剂祛铁。
![]()
八、生活管理与预后
- 避免接种疫苗:部分疫苗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加重病情;
- 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象变化;
- 保持良好心态:心理支持不可忽视;
- 饮食均衡: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
随着医学进步,再障已不再是“绝症”。通过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九、特殊人群提醒
妊娠期再障
少数女性在怀孕期间发病,部分可在分娩后缓解。但并非所有都会自愈。治疗上以输血支持为主,环孢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ATG一般不推荐。
儿童再障
需特别注意排除先天性病因。治疗策略与成人类似,但更倾向于早期移植。
结语:早发现、早干预,是战胜再障的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
- 提高警惕:不要把持续乏力、出血当作“亚健康”;
-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尽快完善骨髓检查;
- 规范治疗:切忌中途放弃或频繁换药;
- 长期随访:警惕晚期克隆演变(如MDS、AML)。
- 专家提醒:再障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携手,科学应对。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生命的希望之光终将照亮前行之路。
![]()
本文参考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及临床研究,旨在普及医学知识,具体治疗请遵从专业医生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