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性豁达,对于大多数对象都秉承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即便是曾经给他造成巨大困扰的对手,他也愿意给机会。但有一个人,主席却是异常愤怒,后来两次谈及“不杀论”都将他作为代表,此人就是著名的特工潘汉年。
1956年4月,主席在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时,说清查反革命要“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原则,以一些人来做论据:“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饶这样的人不杀,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主席再次说:像潘汉年这样的人,只要杀一个,杀戒一开,类似的人都得杀。
虽然主席对潘只是进行语言上而非物理上的批判,但两次被当做典型,可见心中恨及。那么潘汉年当初究竟做了什么呢?
![]()
一、被捕的由来
1955年,中央召开了一次大会,主要议程中有一项就是关于高、饶的报告。讨论阶段,不少代表坦白了自己与高或饶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检讨。
毛主席对这些行为做出肯定,最后还号召凡是有牵连或历史问题交代不清的干部,都应主动跟中央讲清楚。
时任上海副市长的潘汉年参与了这次会议,全程听得心惊胆颤,他深藏在心底的秘密又一次被提及,究竟该不该此时说?
那个秘密发生在1943年,已经过去了12年,期间他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坦白,甚至毛主席、周总理亲自过问时他也选择了否认。
他是在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没有别的知情人、见证人会吐露出去。但眼下不同了,当初帮忙穿针引线的胡均鹤已经被捕,胡是连见面日子都清楚的人,潘汉年不敢赌他为自己保守秘密。
![]()
所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潘选择在1955年4月1日,也就是大会刚刚结束的第一天找到了上海代表团团长陈毅,将12年前秘密与大汉奸汪精卫会面的事托盘而出。
陈毅瞬间被惊得说话来,次日拿着潘汉年整理好的材料前往中南海。毛主席越看越怒,当即批示“此人从此不可信任”。
4月3日晚,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亲自带队,在上海代表团下榻的北京饭店秘密逮捕了潘汉年,这绝对是从速从严了。那当初潘汉年为何要去见汪精卫呢?还真的跟饶有点关系。
在抗日战争时期,潘汉年是我党秘密战线的重要干部,长期潜伏在形势复杂的上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组织考虑到情报工作的及时性,也给予了潘汉年很大的自主权。只是,1943年会见汪精卫一事,他确实出现纰漏。
1943年4月,日寇、日伪计划对我新四军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新四军饶政委为尽可能减少损失,就让潘汉年前往上海,加强与李士群的联系,争取重新部署好情报线、将这次“扫荡”的信息套出来。
![]()
李士群是著名的汪伪大特务,但他不是傻子,也想为自己谋后路,遂1939年就早早向我党发出信号,希望能秘密交流,彼此通过他信任的朋友胡绣枫联系。
潘汉年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上级,组织认为基于现实情况,是可以与李士群进行一定程度接触的,利用他的情报和特务网来减少我党根据地、特工的损失。
中央和社会部都回复同意,潘汉年随即让地下党关露作为中间人联络。李士群很信任胡绣枫,关露(原名胡寿楣)是胡绣枫的姐姐,之后双方的消息就由这对姐妹来传递。不过两边缺乏信任基础,最开始就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情报交流。
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了租界,局势更加恶化。潘汉年认为信息再经人转一手会非常滞后,便冒险与李士群碰头。
这次碰头有两个人在旁参与,同样是身世特别复杂的特工:袁殊、胡均鹤。
![]()
袁殊的经历也很有意思,不过并非潘案主线,就不过多赘述。胡均鹤呢,其实早年也是共产党员,入党特别早,1925年经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介绍加入,1928年还作为少共国际支部的代表去莫斯科参会。
但是1932年末被捕后叛变加入了中统,抗战时期又投靠汪伪获重用,担任特工总部苏州实验区区长。他属于多面间谍,既为中统服务,又帮汪伪做事。
李士群想到他曾是共产党员,就让他来负责之后与潘汉年的联系。包括潘汉年每次秘密跟李士群见面,都是胡均鹤操办行程、住宿。
在潘汉年的拉拢下,胡均鹤又多一层身份,经常为共产党做事。包括掩护秘密电台、提供情报、安排地下党刘晓和王尧山等负责人撤往淮南根据地等。
那个时候的情报战线,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得清。但只要结果对我们而言是好的,有些东西也可以权宜。
![]()
到了1943年日寇准备对新四军“扫荡”时,潘汉年又找到了胡均鹤,希望能立即与李士群见面,获取日寇的作战计划。但胡均鹤说:李士群不在上海,回苏州的家去了。
潘汉年急不可耐,第二天又跟着胡均鹤去往苏州李家,但还是扑了个空,说李士群到南京去见汪精卫了。潘汉年只好连夜跟胡均鹤抵达南京,终于得到李士群的消息,约好次日见面。
第二天一早,李士群来到潘汉年下榻的酒店,开门见山说要带潘去见汪精卫。潘汉年这才明白对方是一步步给自己下套,自己被耍了。
此时他没机会向上级请示,但转头就走先前辛苦搭建的情报网全都作废,自己还有性命危险。事急从权,他只好跟着李士群一起去了。
双方到底谈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其实这也不重要。毕竟情报人员是有自主权的,面对那种突发情况,即便汪精卫名声不好,组织也能谅解。关键的问题在于,后来潘汉年的一系列做法。
![]()
二、气愤源于隐瞒
发生了这样重大的事,潘汉年回去后竟没有向组织汇报,回淮北新四军根据地复命时还刻意向饶政委隐瞒。
当时国民党在汪伪政府也有内线,获悉消息后立即大肆宣传,以此攻击我党。毛主席特意让华东局的人询问潘汉年情况,潘进行了否认,随后主席非常信任地让新华社“辟谣”。
1945年潘汉年去延安参加七大,毛主席单独与之见面,又谈起了这件事。本来这是个很好的坦白机会,主席没有当众问,就是在给机会,但潘汉年还是一样的态度。就这样一瞒二瞒,瞒到了1955年。
本来潘汉年想着李士群1944年就被毒死了,胡均鹤在上海任职,跟自己密切相关,不会有人把事情曝出来。但1954年9月胡均鹤进京后再也没有消息。
落了心病的潘汉年每天担惊受怕,一听组织要求交代,他想着与其被胡均鹤供出来,不如自己坦白,这就有了向陈毅报告、又被毛主席怒批的事。
![]()
其实潘汉年会见汪精卫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龙潭虎穴里搞情报工作,谁能完全出淤泥不染?完全不配合对方,怎么可能获取到信息?所以只要他向组织坦白,绝不会闹得这么严重。
但明明有三次机会,他还是咬紧牙关,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换成中央的角度,你这么重要的问题都能向组织隐瞒,那你历史上说过的假话还有多少?是不是还有更严重的事情没有交代?哪句话可信哪句话不可信?
其身处的环境越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就越多,所以毛主席最终决定严肃处理。
![]()
潘汉年对组织的忠诚是没有问题的,纵观他的经历,并没有出卖过同志,跟日寇日伪、国民党特务机构的来往也是出于为组织工作。但他在会见汪精卫一事的处理上确实有很大问题,关键是看站在哪个角度了。
1982年8月,中央为潘汉年平反,也是对他为革命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肯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