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 | 圆桌对话:打造新时代的旅游“精品”

0
分享至

9月17日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在河南云台山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承办。会上进行圆桌对话“打造新时代的旅游‘精品’”,现刊发对话实录如下:

主持人:

高舜礼

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对话嘉宾:

陈祖品

华正文旅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邓晓瑾

建水古城小火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白长虹

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吴金梅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首旅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高舜礼(主持人):各位下午好!

这场对话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请两位案例嘉宾介绍他们的企业创新情况,然后进行点评。第二个环节,就本轮圆桌对话的主题,请四位嘉宾发表他们的高见。下面进入第一轮,案例分享。有请我左手边嘉宾,介绍TENGOL沙漠酒店的情况。

陈祖品: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分享TENGOL沙漠酒店案例,虽然下着雨,我觉得很浪漫。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在中卫之前先做的黄河宿集,我们在做黄河宿集的过程当中,知道沙漠是中卫旅游的核心资源,所以才做了TENGOL沙漠酒店,目的是把这个目的地打造得更加完整,于是建了这个酒店。其实它完全融入在整个沙漠之中。很多人问我,这个建筑借鉴了哪里的风格,其实它就是本地的传统建筑,这种泥土建筑,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我们把这种建筑形式复原,才有了现在这样的效果。



在建造建筑的同时,还要为它赋予丰富的内容。我们在打造过程中,除了规划常规业态,更注重赋予它更多文化内涵。从一开始,我们就把业态之外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卫的地毯等非遗内容融入酒店当中。除此之外,我们一直在思考,要让酒店的文化内容真正鲜活起来,其实需要一台特色演艺。不过提到演艺,很多人会有疑问,因为酒店的客流量通常不足以支撑一台常规演艺,甚至有人觉得我这个想法不切实际,怎么会想到在酒店做演艺呢?当时我的想法是,打造一台真正低成本的演艺。我跟很多导演沟通后,大多都拒绝了。我给导演提了几个要求:第一,不能搞人海战术,不能使用大型设备,不能请专业演员,甚至不能有固定主演。很多导演听完后都说这事没法做,既不能有高额造价,不能用大型设备,也不能搞大制作,确实很难实现。后来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导演,一开始跟我沟通后也觉得难以完成,我就跟他说:“我们年轻人能不能有点理想?在这个时代,能不能怀揣抱负,利用自己的才能为中国当下的旅游做点实事,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是一种使命。”一开始他还是不愿意,但听完我这番话后,他说:“陈总,就算不要钱我也干。”之后他在那里整整待了一年,终于把这台演艺做了出来。


这台演艺有商业闭环吗?其实是有的。我们每场演出的成本大概在40块钱左右,但有了这台演艺后,客房售价每间每晚能多卖200块,显然形成了商业闭环。

我自己在现场看演出时也很感动,因为演员都不是专业的,都是我们的员工——保安、保洁,甚至管家,他们实行ABC岗制度,如果今天A岗人员不在,C岗人员就会顶上。有一次,我们的品牌负责人当天需要参演,我让他帮我拍几组演出照片,结果半天没收到片子,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正在台上演出,今天没人替我。”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创新,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能让员工深度参与。


大家都知道,我做这个酒店的时候,正处于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很多人觉得当时不应该做这样的投入。但我相信疫情很快会过去,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对的,这个项目才能顺利落地。

目前酒店的整体运营情况不错,入住率很高。昨天我看了数据,我们今年的营收目标定了7000万,从目前情况来看,肯定能超额完成。我也跟大家汇报一下财务模型:这个酒店我总投资1.48亿,使用了一倍杠杆,从报表来看,利润率达到36%,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说,这个结果我们非常满意。

这个项目说明一个问题:一个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其实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相对疲软的时候,打造一款优质产品,可以激活市场需求。这就是目前这个项目的经营情况。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诚意和温度,讲好中国旅游故事,谢谢大家!

高舜礼(主持人):谢谢陈总,下面请邓晓瑾女士介绍建水古城小火车的创新发展情况。

邓晓瑾: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本次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我们建水古城小火车在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


提到建水古城小火车,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过去,小火车往往被贴上“功能单一、模式固化”的标签,甚至被视作即将被淘汰的交通工具。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案例,恰恰从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出发,通过概念创新、模式重构,串联起工业遗产盘活、体验升级、产业转型、民生温度、乡村振兴等多个维度,我们跨界破圈,让米轨小火车重新跑出了新速度、新价值。

建水古城小火车的运营路线,前身为始建于1915年的中国首条民营铁路,它不仅是滇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遗产,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这条12.82公里的铁路,不只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历史长廊,沿途的稻田、村落、古桥、古村、田园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整个景区以铁路为脉络,由四个站点组成,将沿线的文化与旅游精华内容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产业转型方面,面对这条2010年全面停运的百年米轨铁路,我们以创新思维推动其重启与运营。2015年,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盘活旅游资源,昆明铁路局与建水地方政府达成“国有铁路+地方运营”的合作模式,启动了建水古城小火车观光旅游项目。这个项目跳出了传统交通功能的局限,将铁路重新定义为集工业遗产活化、文化资源整合、区域协同发展三大价值于一体的标杆项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修旧留旧”原则,保留铁路沿线设施和建筑的历史风貌,通过“以轨为线、串珠成链”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了建水古城、双龙桥、乡会桥、团山民居等文化节点,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沉浸、可体验、可消费的移动文化展厅,实现了文化价值与旅游效益的统一,有力助力了“滇南最美乡愁之旅”这一核心文化IP的打造与发展。


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始终以“惠民共享”为宗旨,通过文旅发展带动沿线传统村落实现经济振兴,促进就业创业,让旅游开发成果真正惠及百姓,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建水路径”。

这条线路的开发,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参与文旅发展,实现了青年成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在体验升级方面,我们实现了从单一票务销售到“票务+文创+场景消费”的复合模式转型。这个项目在体验设计上可谓匠心独运:从复古车厢,到沿线古朴的传统村落、法式风情建筑,让游客产生时空穿越的沉浸感;沿途的田园风光、古桥古村、汽笛长鸣,再加上边地文化表演、地方特色小吃,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方面调动游客感官。我们摒弃了“点对点快速运输”的传统模式,采用“站站停、慢慢游”的体验模式,在每个景点、站点都设置了合理的游览时间。这种“流动与静止”的结合,让游客真正慢下来,展现出张弛有度的行程设计。


随着铁路沿线深度旅游的推进,儒学文化与法式文化在此交融,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小火车也成为了社交与情感交流的平台。未来,建水古城小火车将持续深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项目综合品质与区域带动能力。建水古城小火车十年的创新实践证明:历史遗产保护并非负担,反而能成为激发活力、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资产;文化传承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变得更有温度,真正实现“活下来、传下去”;乡村振兴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能成为让百姓增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的可行路径。


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坚守“铁路为脉、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建水方案”,将小火车项目打造成为全国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文旅融合项目。

最后,我诚挚邀请大家到云南来,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谢谢大家!

高舜礼(主持人):谢谢邓总,下面有请吴金梅嘉宾,重点对TENGOL沙漠酒店项目进行点评。

吴金梅:我刚才非常认真地了解了TENGOL沙漠酒店项目,这个沙漠项目让我们耳目一新。今天在这样细雨蒙蒙的氛围中探讨文旅项目,涉及的类别很多,而沙漠项目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别,是“无中生有”的新生力量。我们常说文化传承,而这个新生项目让我们看到,企业其实可以主动创造需求、拉动市场。当前市场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面临各种趋势变化,但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创造新需求、带来新改变。这也是企业打造精品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企业而言,我认为只有打造精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集中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这个项目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新阶段,市场存在很多新需求,需要通过创新产品来满足;同时,创新产品又能进一步激发新需求。“产品满足需求、产品激发需求”的循环,或许就是我们新阶段旅游升级发展的可行路径。

高舜礼(主持人):下面请白院长对建水古城小火车项目进行点评。

白长虹: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很多地方都会遇到类似情况——拥有不错的资源,但资源分散、规模较小,或者是遗存资源,不知道该如何整合利用。而建水古城小火车项目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它将铁路、历史故事串联起来,把山水、民族文化以及各类特色资源都融入小火车这一产品中,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再创造。可以说,它通过资源激活、产品创新,改变了资源分散的困境,让原本零散的吸引物变成了具有组合魅力的优质产品。

这个案例也启发我们:很多地方只要能精准激活资源,重新认识资源价值并为其赋予新内涵,通过创新组合加以利用,就能打造出优质产品。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对当下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数字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有其鲜明特点:他们不拘泥于传统,自主意识强、追求自由,不希望被动接受“现成产品”,而是希望在主动参与、自由探索中寻找价值、产生共情与共鸣,同时也注重社交属性,喜欢“一起参与”的体验。这种“自主、自由、无边界”的消费特征,与建水古城小火车项目的产品定位高度契合,这也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密码。

高舜礼(主持人):感谢白院长。刚才这两个案例,在我看来都称得上是旅游精品,两位嘉宾的点评也非常到位。目前我国沙漠旅游的开发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我今年去过两次沙漠、草原,去年也去过,还写过一篇文章《草原这么美,旅游需提升》。今天看了TENGOL沙漠酒店的相关资料,又听了陈总的介绍,我的感受是,这个项目在沙漠旅游开发方面树立了新标杆,甚至可以与国际沙漠旅游项目同台竞技。我多年前去过阿联酋,体验过当地的沙漠旅游项目,对比来看,陈总开发的TENGOL沙漠项目,水平应该在其之上。

再说说建水古城小火车项目,我认为它的重新开发与运营,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第一,实现了铁路发展与红河历史文化的复活与再现。这条铁路从修建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历经多个时代的沧桑,能重新运营非常不容易。第二,它是交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典范。正是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让这条跨越世纪、承载不同时代印记的铁路得以重生。第三,它是加强区域文旅协作的典范。虽然线路全长不到13公里,但跨越了两个县的辖区,没有两县的通力配合,项目根本无法落地运行。

以上是第一个板块的讨论内容,第二个板块我们围绕“‘中国服务’核心要义下,打造新时代旅游精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想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探讨:第一个问题,旅游精品主要指旅游景区、旅游吸引物,还是涵盖更广泛的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第二个问题,打造旅游精品的难点在哪里?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市场把握的问题,还是思维惯性的问题?又该如何突破这些难点?

吴金梅:今天讨论“旅游精品”这个话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对时代而言,打造旅游精品是“时代之需”;对产业而言,是“产业之要”;对企业而言,是“企业之道”。

前面发言时我们都提到了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旅游已经进入新阶段,无论是发展基础、市场环境,还是国际形势的变化,都让旅游产业进入了新领域。在这个新领域里,需要用新环境培育“新物种”——无论是通过创新突破、升级改造,还是“无中生有”的创造,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新阶段的需求。

从产业发展来看,“十五五”即将开启,中国计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旅游产业的要求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杆示范产业。那么,旅游产业如何成为标杆?关键在于在“美好生活”的大背景下塑造优质案例,而旅游精品就是这样的案例。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精品的创造者。作为企业,我深信“优势集中”甚至“强者恒强”的市场规律,因此,打造精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路径。

回到高老师的问题:什么是旅游精品?首先,今天分享的两个案例都是典型的旅游精品。从概念上讲,旅游精品是具体的项目载体,它可以很大,比如占地几千平方米的景区;也可以很小,就像去年让我印象深刻的“精品茶歇”案例——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精品,既可以是手中把玩的小件,也可以是大型建筑。

旅游精品有三个核心特征:第一,具有独立属性,以具体项目为单位;第二,规模可大可小,不受固定形态限制;第三,具备可经营性与盈利性,检验标准包括游客满意度、市场反馈以及最终的营收成果。

那么,旅游精品由哪些因素促成?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做好战略选择。当前很多企业都在谋划“十五五”战略规划,如何布局标杆项目,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义——如果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精品项目,未来的发展必然缺乏竞争力。在战术层面,关键在于资源整合。未来的旅游不再是“单一产业”的概念,无论是“旅游+”“+旅游”,还是各类跨界进入旅游领域的现象,都预示着:从现在起,甚至从疫情后开始,旅游产业的概念应定义为“以服务文旅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功能组合”,而非单纯的产业分类。在这种背景下,文旅精品的产生,必然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核心。

具体到企业个体,打造精品需要集中资源优势进行整合。昨天,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提升消费服务的政策文件,其中提到“将优势消费资源与重大IP进行组合”,这正是未来旅游精品打造的核心思路。

以首旅集团为例,我们从2023年开始打造“首旅精彩生活节”新品牌,这也是我们尝试打造精品的实践。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比如塑造品牌,需要挖掘品牌内涵、传播品牌文化;建立机制,要思考如何让160个品牌在统一IP下协同露出,同时解决场景适配、支付体系、服务标准等问题——比如五星级酒店的服务人员,如何适应“出摊服务”的场景;还要建立专业队伍、培养综合能力,比如让全聚德的服务人员、首汽的网约车司机,都能参与到新场景服务中,面对面服务大众消费者。可以说,一个精品品牌的打造,是不同主体、不同功能的协同整合,也是多元目标的集中实现。

因此,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旅游精品出现。正如段会长所说,现在的消费需求已经从“视觉欣赏”升级为“心灵共鸣”,从“眼球经济”转向“心灵经济”,这正是当前旅游产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一个又一个精彩案例,将为未来发展提供示范。上午杜老师也提到了焦作、云台山的案例——它们从单个案例,发展为可复制的模式,最终成为行业示范。我也特别期待,在中国旅游服务的大旗帜下,更多旅游精品能从“案例”走向“示范”“模式”,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范式与经验。

高舜礼(主持人):下面请白院长分享观点。

白长虹:确实,这类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分享精品案例,不过有时大家会有疑问:这些极致的案例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比如上午提到的松赞,很多人觉得难以复制,但中国旅游协会将这些案例展示出来,核心目的就是为了供大家学习借鉴,而且这些案例一定是可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核心逻辑,而非简单模仿。尤其是下午分享的两个案例,都清晰地告诉我们:如何定义精品,首先要由顾客来定义。

新时代背景下对“精品”的理解,首要前提是把握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当前消费人群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精品项目的成功,正是因为精准捕捉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比如极致的悦己追求、自我价值的认可、对情绪价值的重视,以及对共享消费、共创消费、情感价值的向往。这些需求点,正是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的关键。

至于如何打造新时代旅游精品,这些案例给了我们三个核心启发:

第一,要具备“资源赋魅”能力。这里的“赋魅”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数字(科技)赋魅,尤其是借助数字创造力为资源注入新活力。我们看到很多精品案例的发展,都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同频共振,比如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故事叙事中。上午杜老师也强调,今天的文旅不仅要“做好产品”,更要“讲好故事”,而且叙事方式正在从“官方统一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共创化”。每一位游客、消费者,既是体验者,也是参与者、共创者——他们不仅深度体验产品,还能在叙事过程中贡献力量,形成共同价值。二是文化赋魅、艺术赋魅。这正在成为打造精品的重要路径。案例告诉我们,“赋魅”不是简单地将艺术作品植入产品,而是让艺术成为所有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的内在特征。比如沙漠酒店,它本身更像一件艺术品,再叠加大漠岩画、非遗地毯、活化的边塞诗词,以及员工共创的演艺,形成了立体的文化艺术体验。可以说,数字赋魅、艺术赋魅,是打造精品的核心途径。

第二,要重视“场景创造”。当前任何消费行为都依赖特定场景,上午提到的正佳广场、下午分享的两个案例,都展现出强大的场景创造力——它们将各类资源、产品融合,构建全新消费场景,精准适配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要强化“社群链接”。今天的消费不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要建立长期情感链接与技术链接。通过社群运营,让消费者形成持续互动,从而实现产品的跨越周期成长、持续迭代与创新。

高舜礼(主持人):谢谢白院长,下面请邓总分享。

邓晓瑾:提到旅游精品,在我看来,它不是单一概念,不仅仅由旅游景区或旅游吸引物构成,而是集独特资源、文化内涵、优质服务与设施、丰富体验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同时还要能产生显著的综合效益,这样才能称之为旅游精品。

以我们公司的产品为例,核心吸引力在于百年米轨铁路遗产,以及沿线的传统历史文化建筑。我们将百年米轨的历史魅力、历史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地方文化串联起来,让游客在体验小火车的过程中,能多元化感受地方特色。这样既能节约游客的旅游成本,又能让他们在这条线路中深度沉浸于建水的旅游氛围,因此我们的项目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旅游精品。

在打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点:首先是政策与体制的协调问题。地方政策与铁路系统分属两个体系,如何让双方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形成统一发展方向,这是初期最大的难点。其次是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对历史文化建筑造成影响,如何做到“修旧留旧”,同时又能实现创新突破,这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

运营至今,我们面临的最大难点是红河州米轨铁路旅游的同质化问题。目前除了建水,开远、石屏两个县市也在运营米轨小火车,如何推动三个县市的小火车项目联动开发,形成差异化优势,是我们接下来的核心发展方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上午各位老师提到的业态单一问题。目前我们主要依赖车票收入支撑企业运营,如何挖掘与旅游IP适配的新业态,丰富收入结构,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希望各位老师有时间能到建水走走,给我们提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突破困境,谢谢大家!

高舜礼(主持人):谢谢邓总,下面请陈总分享。

陈祖品:讲到旅游精品,我先分享两个小故事。前几年我在内蒙古草原做草原宿集,整整待了三年,每天都有人问我:“客人来这里能做什么?”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关键是要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我的客人需求很简单:他们希望与草原建立深度联结——静静坐在草原上,看着草原、牛马;想喝咖啡时,能及时喝到一杯好咖啡;想喝奶茶时,能拿到一杯热奶茶。这就是草原与游客之间最本真的情感链接。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沙漠酒店。我最近一直在跟团队讨论,如何为客人创造“惊喜”。所谓精品,无非是提供优质舒适的服务,再加上一些超出预期的惊喜。我们酒店的线路位于沙漠中,外地游客进入沙漠后通常没有方向感,于是我设计了一条徒步线路:让游客徒步进入沙漠,当他们累到“怀疑人生”时,翻过一个沙丘,会发现我们的管家早已在那里等候,准备好茶、冰水、啤酒。其实游客对“精品”的评价,最终取决于心理感受——你能否触达他们的内心,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说打造精品的难点。我国旅游出行需求与节假日高度相关,我们一直在探索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平衡,目前我做的项目大多聚焦增量市场。但存量市场的转化,是我们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当前存量市场的优质供给其实并不充足。比如酒店行业,客房翻台率很低,24小时只能翻台一次,如何实现快速转化?这就需要重新思考服务模式与物理空间设计,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点。

另外,在开发过程中,企业需要探索“产业+生态”的融合模式。比如我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做的“贺兰山宿集”项目,是以葡萄酒为核心的“农文旅+”项目。但在开发中遇到了土地政策问题:我们拿到的土地性质是工业用地,而项目需要发展服务业,两者存在冲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与企业达成共识——因为这类项目不只是企业的事,更是社会的事,不是某个人的私产。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好在我们在宁夏银川拿到了一本特殊的土地证,涵盖了农业用地、工业用地、服务业商业用地和酒店用地,属于混合用地性质。这类难题,单靠企业无法解决,需要社会与政府形成默契、达成共识。同时,生态红线绝对不能触碰,作为投资者,必须确保土地合法合规——本来是好事,不能因为违规操作搞砸了。所以,在精品打造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与研究。谢谢大家!

高舜礼(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打造新时代旅游精品”这个话题,既具有针对性,又有点“老套”——之所以说“老套”,是因为带了“新时代”这样的字眼,通常这类话题容易显得空泛。但在我看来,“新时代”就是“当下”,就是“与时俱进”。今天我们推介的这些案例,都是名副其实的旅游精品。刚才台上嘉宾的分享,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绝大多数嘉宾来自企业,他们的发言都是真实的实践感受。虽然观点覆盖面广,但都有独到见解,体现了深入思考。

今天提出“旅游精品”这个话题,其实非常有针对性。我常年出差调研,说实话,看到的百分之六七十的旅游项目都称不上“精品”,尤其是一些新开发的项目,让人感到惋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刚才各位嘉宾提到的——很多项目没有按照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事,也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上一场对话中,张辉教授谈到闲置资产问题时,对原因的分析有其客观性,我部分赞同,但也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当前大量旅游闲置资产的出现,并非像他说的那样简单。要知道,我们从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就已经提旅游转型升级了,至今已有30多年。难道在投资建设项目时,大家没有考虑过旅游业的转型问题吗?很多事情其实很复杂,不便深入展开。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个观点:第一,旅游精品的定义需要与时俱进,未来的旅游遗产也应如此。目前我们分七批发布的60多个旅游精品项目,五年、十年后未必还是精品——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可能被市场淘汰。第二,打造旅游精品不只是对企业的要求,各级旅游部门、旅游协会都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精品生长的良好环境,否则旅游精品很难持续涌现。

我们常说旅游高质量发展,说要“做大做优做强”。再过两个五年计划,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旅游业也应真正迈向“旅游强国”,实现实质性的“做强”,而不是只停留在名义上。谢谢大家!今天的对话到此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旅游协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旅游协会
全国综合性旅游行业协会
5782文章数 22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