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连续十个月的少雨天气让星城大地“喊渴”,当气象干旱的阴影悄然逼近,2025年,一场由“天”与“人”共同书写的“治水答卷”正在长沙悄然展开。面对“渴”与“涝”的双重考验,长沙市水利局携手气象部门,下好防汛抗旱“先手棋”,以312轮次精准有力的人工增雨作业,将“天上水”转化为“地上水”,既解了农田的“渴”,也蓄足了抗旱的“库”,在协同联动中织密了一张“涝能防、旱能补”的水利安全网。
协同联动“降”水:312轮次作业,化云为雨润良田
“这是我们今年第312次向天‘借’水。”在黄材水库作业点,长沙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紧盯着雷达回波图,又一次按下了发射按钮。火箭弹划破长空,直冲云层,不久后,淅淅沥沥的雨水洒向干涸的库区与农田。
自2024年8月起,长沙降雨持续偏少,气象干旱迅速发展。面对严峻形势,2025年夏季,市水利局与气象部门建立“气象—水利”联动会商机制,依托高精度测雨雷达、卫星云图等“天眼”,精准捕捉每一次增雨良机。以黄材、株树桥、乌川等骨干水库为重点区域,工作人员昼夜坚守,利用火箭、烟炉等多种手段,开展立体化、规模化人工增雨作业。
“每一次作业,都不是盲目‘打炮’,而是基于对云层厚度、水汽含量、风向风速的精密测算。”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与气象部门实时共享数据,确保‘指哪打哪’,让每一发催化剂都用在‘刀刃’上。”据统计,全年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12轮次,其中火箭作业118轮次,发射火箭弹近400发;烟炉作业194轮次,燃放烟条超500根。这些精准的“空中调水”,有效增加了库区及周边区域的降水量,极大地补充了地表径流和水库蓄水,将看似“抓不住”的云水资源,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滋养土地的“应急活水”。
精准施策“补”水:库河联动蓄水,织密应急保障网
人工增雨,只是长沙“开源”的第一步。如何将宝贵的雨水“留得住、用得好”,考验着水利工程的调度智慧。
“我们坚持‘不浪费每一方水’。”在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骨干水库的水位、蓄水量动态。工作人员根据降雨预报和上游来水,对水库、闸坝进行“一库一策、一闸一策”的精准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闸坝的拦蓄功能,适度抬高河道水位,形成“库河联动、蓄引结合”的水源保障体系。
“汛末我们科学拦蓄洪尾,非汛期我们动态保水。”该负责人指着数据说,“在六月中下旬强降雨过程中,仅浏阳河、捞刀河流域就通过闸坝调度,增加河道有效库容约83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全市水库通过优化调度,累计增蓄水量达1.31亿立方米。而在抗旱保供中,黄材水库通过精细化管理,在降雨严重偏少的年份,依然保障了灌区3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累计提供抗旱用水2268万立方米。
从“望天喝水”到“指挥云雨”,长沙的水利抗旱实践,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气象与水利的紧密握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的深度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赋能加持,共同构筑起一道“空天地一体、库河湖联动”的智慧防线。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通讯员杨邦健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