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豪车界的印钞机”保时捷的财务报表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整个汽车产业无不为之震动。这个过去每卖出一台车都能带来巨额利润的品牌,如今却正从盈利巅峰滑向接近亏损的深渊。
2. 这只是保时捷一己之困吗?翻阅德国汽车工业近期的整体表现,答案已然清晰:这是一场席卷全行业的系统性危机。
3. 曾经在全球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德国汽车巨头们,此刻正集体步入严冬;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车企借助新能源浪潮的强劲推力,成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弯道超车”。
![]()
4. 那么,德国汽车产业究竟遭遇了何种重创?保时捷连续三年销量下滑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动因?而中国品牌又是如何精准把握住这一历史契机的呢?
5. 我们首先将视线投向保时捷——这家以极致驾驶体验与高端定位著称的企业,在过往多年中始终被视为汽车行业盈利能力的标杆。
6. 回顾2020年至2023年这段时期,即便全球供应链在疫情反复冲击下动荡不安,保时捷的营业利润仍稳步上扬,由最初的42亿欧元攀升至73亿欧元,展现出惊人的抗压能力。
![]()
7. 尤其是2022年,公司创下营收376亿欧元、销售利润达68亿欧元的历史高点,并于当年9月29日完成欧洲史上最大规模IPO之一,风光一时无两。彼时,它还发布了名为“迈向20之路”的战略蓝图,计划推动长期销售回报率突破20%大关。
8. 然而谁曾料想,短短两年之后,剧情急转直下。2024年,保时捷营业利润骤降至56亿欧元,同比缩水23%。
9.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局面更加严峻:营业利润从上年同期的40亿欧元暴跌99%,仅剩4000万欧元;销售利润率亦从14.1%锐减至0.2%,几乎归零;单第三季度便录得高达9.66亿欧元的净亏损。
![]()
10. 财务状况的恶化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截至最近一次收盘,保时捷股价徘徊在35欧元左右,相较2022年上市时82.5欧元的发行价,累计跌幅逼近58%。
11. 今年9月,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正式将其剔除出代表德国蓝筹企业的DAX指数,转而纳入中盘股MDAX指数。这一调整无疑是对保时捷当前市场地位的一记沉重警示。
12. 曾经万人追捧的豪华象征,为何会陷入如此窘境?最直观的原因,正是销量的持续萎缩。
![]()
13. 在所有区域市场中,中国市场对保时捷而言尤为关键。作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一度贡献超过三成的全球销量,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变化直接影响品牌的整体命运。
14. 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售出9.57万辆新车,创下历史新高;但从那以后,销量便开启连年下滑通道:2022年跌至9.32万辆,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7.93万辆,2024全年仅交付5.69万辆。
15. 进入2025年前三个季度,销量同比再降6%,总量仅为3.2万辆,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中降幅最为显著的地区;其占全球总销量的比例也从巅峰时期的超30%压缩至15%。
![]()
16. 或许有人质疑:难道中国消费者不再青睐豪华车型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本土高端品牌的强势崛起,以及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进程中的明显滞后。
17. 如今的中国汽车消费环境,早已不再是外资品牌独占鳌头的时代。
18. 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不仅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更在内饰质感、智能配置和用户体验方面实现跃升。它们推出的车型既契合国人日常使用习惯,又在价格层面具备显著优势,自然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选择保时捷的潜在客户。
![]()
19. 反观保时捷,在电动化进程中的步伐显得犹豫且迟缓。几年前,企业曾高调提出“2025年半数以上新车实现电动化、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目标。
20. 但现实情况是,2024年其新能源车交付量占比仅为27%,远未达到预期水平。旗下唯一主力纯电动车型Taycan,在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仅为12,641辆,较去年同期还下降了10%。这样的市场表现,显然难以满足中国市场对高性能电动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21. 除了来自中国市场的压力,保时捷利润崩塌的背后还有多项额外支出的拖累。
![]()
22. 为应对战略调整,公司不得不推迟部分纯电车型的研发节奏,延长多款燃油及混动车型的生产周期,并最终终止原定的电池自主生产项目。这些变动直接导致约27亿欧元的一次性成本增加。
23. 同时,组织架构重组带来的管理费用、电池采购的大额预付款,以及美国进口关税上调等因素,进一步加重了财务负担。
24. 仅2025年前九个月,关税一项就为公司带来3亿欧元的新增成本,预计全年因此损失将达到7亿欧元。
![]()
25. 面对重重困境,保时捷被迫重新审视全球布局,甚至宣布将有选择地推出新的内燃机车型。但在新能源已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这种“回退式”策略是否可行,恐怕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26. 更值得警惕的是,保时捷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德国整车制造业整体疲软的一个缩影。
27. 作为德国经济的核心支柱,汽车产业的兴衰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工业神经。然而当下,多家德国头部车企均深陷利润下滑的泥潭。
![]()
28. 宝马集团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8.2%,净利润锐减29%;梅赛德斯-奔驰同样处境艰难,上半年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约61亿欧元骤降至27亿欧元,近乎腰斩。
29. 多家车企在财报中提及,美国高额关税政策加剧了经营压力。但深入剖析可见,根本症结仍在于电动化转型缓慢、对消费趋势反应迟钝。
30.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遇的技术变革期。传统燃油车这一昔日工业时代的明星产品,在电动化洪流的冲击下,正逐步演变为身份标识或情怀寄托。
![]()
31. 对普通用户而言,日常通勤中电力成本远低于燃油开支,使得新能源车成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32. 然而德国豪华品牌一方面试图维系“高端符号”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希望吸引实用型消费者,却在最关键的动力电池技术、车载智能化系统等领域缺乏实质性突破。结果既未能拉开与对手的技术差距,也无法精准回应新一代用户的实际需求,最终失去市场信任。
33. 就在德国车企集体陷入低谷之际,中国品牌则牢牢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历史窗口期,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弯道超车”。
![]()
34. 从市场份额看,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从数年前不足10%,飙升至如今超过40%;2024年中国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地位。
35. 在核心技术层面,中国车企早已摆脱“依赖进口”的标签。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创新处于世界前沿,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与DM-i超级混动系统广受市场好评,小鹏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蔚来的换电服务体系,均已构建起独特竞争优势。
36.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无论是在外观设计、空间利用,还是人机交互逻辑上,都深度贴合本土消费者的使用场景与心理预期。
![]()
37. 例如,蔚来推出的电池灵活升级服务,有效降低了用户的初始购车门槛;理想汽车聚焦家庭出行痛点,打造“移动的家”概念,精准打动多子女家庭群体。
38. 正是这些围绕真实需求展开的创新举措,使中国车企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加速向海外市场拓展。
39. 比亚迪在欧洲与东南亚地区的销量持续攀升,上汽、奇瑞等企业已在海外设立本地化生产基地,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扩张。
![]()
40. 如今放眼全球汽车格局,过去由德、日、美三大阵营主导的局面正在瓦解。中国车企依托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正从行业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41. 对德国汽车产业而言,若想走出当前寒冬,或许必须放下过往的“豪华光环”,真正正视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性,加快技术研发节奏,否则在全球竞争中或将面临更大份额的流失。
42. 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不仅重塑了车企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价值判断标准。
![]()
43. 对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中国车企的崛起意味着更多兼具高性价比与前沿科技的新车型可供挑选,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44.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汽车产业还将迎来更多颠覆性变革。中国能否延续领先态势,德国又能否实现绝地反击,这场关乎技术主权与市场主导权的较量,无疑将持续吸引全球目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