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报道,11日2日早上有网友发寻人帖,称1日下午,江苏徐州睢宁县官山镇三个孩子失踪。上午,发帖人告诉记者,3名孩子(一对姐弟和邻居家女孩)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冰冷的河水中,让人痛心。
![]()
评论区有不少网友猜测:“天气这么冷,孩子不可能去游泳,那他们去河边做什么?是不是一个滑倒了,另外两个去救,最后谁也没能上来?”这些问题像一根根刺,扎在每个为人父母的心上。
![]()
我们总在悲剧发生后追问“为什么”,却很少在悲剧发生前守住“怎么办”。每年学校教孩子们背诵“防溺水6不准”,发放防溺水通知提醒家长照看好孩子。但“禁止下水”四个字,在好奇心的天性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有个评论说得真切:“新农村的河道,成年人掉下去都爬不起来。”近乎垂直的堤岸、光滑的水泥护坡,取代了从前平缓的泥滩。这种“现代化”的河道治理,却在不经意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
那个十一岁的姐姐,或许曾听过无数遍“不要玩水”的告诫。但看到七岁的弟弟或邻家妹妹掉入河水中,她伸手去够的瞬间——所有的事后教育都失去了意义。安全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我们只教会了孩子“禁止”,却没有教会他们“应对”。有个评论建议把游泳设为必修课,这不只是为了多一项技能,更是为了在意外发生时,孩子能够拥有自救的能力。
![]()
悲剧的重演,往往源于记忆的淡忘。评论区有人提起2001年同县三个孩子溺亡的往事,说最后那个家都散了。二十四年过去,同样的疼痛在不同的家庭再次上演。我们把太多的责任放在了“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汇上,却忽略了环境的改造和制度的保障。巡河员、防护栏、监控摄像头——这些看似冰冷的设施,恰恰是最可靠的守护。
![]()
家长们的焦虑在评论区蔓延:“我家四个孩子,小时候离开一会我都不放心。”这种不放心,背后是整个社会安全网的漏洞。当整齐的河堤,自然的缓冲被人造的陡崖取代,我们是否想过,除了美观和防洪,还需要为那些可能失足的生命留一条生路?
最好的教育,是让危险根本没有发生的机会。在德国,社区内的水域必须配备触手可及的救生设备;在日本,小学生要进行落水后的漂浮训练。而我们,还在重复着“不准下水”的空洞警告。有个评论一针见血:“有设置巡河员这个岗位,但只是摆设。”这或不是现场的实情,天气冷,没有谁会想到孩子们到河边玩。制度的意义不在于贴在墙上,而在于落地生效。
![]()
看着那条吞噬三个孩子的河道,笔者想起小时候父亲带我去认河的经历。他指着不同的河段告诉我:这里水急,那里有漩涡,这边水草多。那种直观的、带着敬畏的认知,比任何禁令都来得深刻。安全教育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不准”,而是更多的“知道”——知道危险在哪里,知道遇到了该怎么办。
那2个失去孩子的家庭,余生都将活在“如果当时”的假设里。如果当时不准孩子离开家长,如果当时河道有个缓坡,如果当时孩子会基本的漂浮——任何一个“如果”成真,悲剧都可能改写。我们必须承认,单靠家长的时刻紧盯、学校的反复强调,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
![]()
生命教育该有是事故后的检讨,更该有日常里的渗透。它应该在每个池塘边的警示牌上,在每段危险河道的防护栏里,在游泳课的训练中,更在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指着河水说“这里危险,但要真的掉下去,记得要仰面朝天”的叮咛里。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但留下的警示必须变成行动。
![]()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