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南京中院账号开启直播带货售卖螃蟹,有网友笑称:“看了几遍以为眼花了,点进去才发现真的是法官在直播介绍螃蟹。”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场直播是高淳法院为助力诚信债务人清偿债务,而举办的司法变卖直播专场活动。
法官一改法庭上的严肃形象,化身 “带货主播”,在镜头前详细介绍螃蟹品质。这场别开生面的 “带货” 行动,不仅让网友直呼 “看花了眼”,更以鲜活的实践展现了司法机关在化解执行难题中的创新智慧与人文温度。
在惯常认知中,法官是庄重、威严的司法象征,而直播带货则是充满市井气息的商业行为。二者的 “破圈” 融合,难免引发公众最初的不适应。然而,正是这种看似 “违和” 的组合,恰恰体现了司法机关在践行 “司法为民” 宗旨上的积极探索。司法工作正以更加开放、亲民的姿态,主动融入百姓生活。
涉案财产的司法变现,一直是执行环节的难点。传统拍卖模式有时因信息不对称、传播范围有限等因素,难以实现财产价值最大化,最终影响债权清偿与债务人的 “重生”。而直播带货凭借其直观展示、广泛触达、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有效提升标的物关注度,吸引更多潜在买家,进而促进涉案资产快速变现。高淳法院选择螃蟹这一当地特色产品开展直播,既考虑了产品的适销性,也体现了对地域经济生态的精准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直播的出发点并非针对 “老赖”,而是 “助力诚信债务人”。在司法实践中,不少债务人虽有履行意愿,却因缺乏有效途径陷入困境。法院通过创新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资产变现,既是对诚实守信行为的肯定与支持,也是对 “善意司法”“能动司法” 理念的具体践行。它向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惩戒工具,对于诚信守法者,司法机关愿意伸出援手,为其创造重整旗鼓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债务人的财产形式愈发多样化,从房产、车辆到生鲜、农产品,传统执行方式已难以覆盖所有场景。如何用 “创新方式” 处置 “新型财产”,成为法院面临的新课题。但司法活动终究不同于商业营销,其核心是公正与权威,因此此类创新需坚持 “必要性” 与 “适度性” 原则,始终围绕司法职能展开,避免偏离助力司法工作的初衷。
从 “坐堂问案” 到 “云端执行”,从 “纸面判决” 到 “直播变现”,高淳法院的螃蟹直播事件,折射出中国司法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这种创新不是对法律权威的稀释,而是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公众感受到法律的力度与温度。未来,期待更多此类司法实践,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以智慧与温度化解社会矛盾,让公平正义以更可感的方式抵达人心。
作者:徐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