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何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这场论坛有答案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11月1日,成渝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系列第四届“成渝双城·双碳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封面新闻记者在会上获悉,论坛以“数智聚变·碳索新章”为主题,汇聚了双碳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企业家22位,围绕将国家双碳战略从宏观擘画转向具体产业落地这一核心议题,分享前沿洞见,展示最新成果,共谋西部增长极的绿色发展新蓝图。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的15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论坛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开幕式环节,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石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副书记、成都分院系统单位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曲建升出席论坛并致辞。石勇强调成渝地区在国家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进程中肩负关键使命,肯定论坛彰显各方对双碳目标的坚定执行力与信心,他提出深化清洁能源产业链整合、加速构建全域碳管理体系和促进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等三点建议。曲建升指出,我国“双碳”战略正处在从顶层设计走向深入实施的重要阶段,“成渝双城·双碳论坛”逐步发展成为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凝聚共识的重要窗口,希望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交汇期,大家能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凝聚智慧、携手并肩、深化协同、推动实践。



致辞嘉宾石勇(主办方供图)


致辞嘉宾曲建升(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娴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拟转化科技成果与转化对接平台,提到中国科学院存量专利超11万件、拟转化成果3200余项,涵盖多领域,通过专属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随后,论坛正式发布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报告》,报告聚焦成渝氢能产业,分析全球趋势与国内进展,指出区域技术、设施等面临的发展瓶颈,借鉴多地经验,提出政策、科技等多维度发展建议。

在院士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分别作题为《双碳行动与产业变革》《构建电-氢-光热协同新范式、促进风光电力的高质量发展》的报告。贺克斌围绕碳中和行动基本驱动力、面向碳中和的技术前沿、实现碳中和的三重挑战和全球竞合下的中国策略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如何促进双碳领域产业变革、提升能源效率与技术进步,聚焦于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等关键问题,展示中国通过制度、科技与国际合作等措施致力于碳中和目标实现。雷宪章指出,我国风光电力装机快速增长但消纳困局凸显,弃风弃光问题日益严重,并提出电氢、光热协同发展路径,推广离网制氢技术与液态有机储氢技术,破解制氢及储运成本难题,助力风光电力高效消纳与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黄晶,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锦峰分别围绕《智驱零碳,链动未来:数字能源时代的国企担当与生态共建》《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与展望》《“双碳”背景下川渝能源行业碳资产管理策略建议》作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

王诚系统阐述四川能源发展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双碳”目标的担当与路径;生动呈现集团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变革的实践探索;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数字能源生态圈的战略思考;描绘了集团作为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通过“深化协同创新 扩大开放共享”,携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推能源事业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迈进的发展蓝图。黄晶深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与IPCC评估进展,梳理了国际气候谈判等动态,指出我国双碳目标面临碳排放“双高”、技术不足等挑战,也蕴含发展机遇,聚焦零碳电力、CCUS等多领域低碳技术,强调节能提效的关键减排作用,以及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何锦峰聚焦川渝能源行业碳资产管理,分析川渝能源结构互补、碳管理向价值经营转型等基础,指出数据质量、政策不确定性等挑战,从管理模式、资产挖潜、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多条策略,助力川渝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在特邀报告环节,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照峰,天府永兴实验室CO2资源化利用研究所副主任于洋洋,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电力产业低碳发展专委会秘书长尹维雷和天齐锂业ESG与可持续发展总监王卫娜分别围绕《双碳战略下AI+能源管理》《高效CO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价值解锁:国内外碳资产开发实践与风险规避》《净零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等作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贺照峰报告聚焦双碳战略下AI与能源管理,分析电价改革及现货市场冲击,提出AI赋能虚拟电厂、算电协同等解决方案,助力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于洋洋报告聚焦CO₂高效捕集与资源化利用,介绍低能耗捕集技术、矿化制建材等成果及示范工程,还提及CO₂加氢制甲烷技术与催化剂研发。尹维雷围绕国内外碳资产开发实践,聚焦绿电绿证、碳普惠等多领域,解析市场态势、机遇挑战与风险规避,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王卫娜报告围绕净零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全球气候治理与行业挑战机遇,分享天齐锂业ESG实践与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路径。

在绿色低碳先进成果技术推介环节,来自中国科学院多个顶尖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集中亮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合作处主管/副研究员文志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臣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孙静,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高值化利用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王海永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邵辉分为围绕《能源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介绍》《激光无线传能高效接收端技术》《光伏电池增发涂层材料》《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水相催化制备航油联产化学品》《固态电池的粘性聚合物电解质》为解决能源转型中的关键瓶颈提供了技术工具箱。

文志勇介绍大连化物所科研实力与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推介能源化工、新能源等多领域低碳技术及AI赋能实践,展现合作潜力与绿色转型支撑力。吴臣武通过应用场景、技术原理与进展等全方位介绍激光无线传能接收端技术,并提出效率陷阱规避方案,展示样机成果,明确实施计划与合作需求。孙静聚焦光伏涂层增发材料,介绍研发背景与技术优势,展示多地电站应用示范成果,分析经济与减排收益,提出多元合作方式,助力光伏产业提质增效。王海永围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分析国际政策与技术路线,结合我国资源禀赋,提出场景化技术组合方案,助力民航业减排与资源高效利用。邵辉聚焦固态电池用粘性聚合物电解质,分析固态电池界面与电解质技术挑战,介绍其团队设计的高性能多功能电解质及应用成果,展现定制化潜力。

承办单位四川省委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智库首席专家肖国华研究员致闭幕辞。本届成渝双城·双碳论坛紧密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其中关于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而展开,不仅是一个分享思想、交流成果的高端平台,更是一个连接战略、科技、产业的强大枢纽。此次论坛形成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践性的丰硕成果,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8485文章数 8873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