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把所有事闹到法庭上,我们这一家子人,怕是要老死不相往来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的调解室内,张桂兰紧握着法官马婧怡的手,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桌上那份调解协议的最后一笔签名落下,一个因搬迁补偿款而几近分崩离析的家庭,寻回了久违的暖意。
当搬迁款成为亲情“试金石”
故事回溯到四十多年前,老李和张桂兰夫妇俩带着一儿两女——李二梅、李建军、李燕婷,靠几亩薄田和放牧为生,日子虽平淡却和睦。
然而,命运弄人,老李在一次放牧途中意外离世,留下几块自留地和两间土坯房。
遗孀张桂兰与儿女们口头约定了财产分配:大女儿李二梅因嫁人只取一批果树,并和爱人申请了宅基地,儿子李建军分得村头一间住房和一块自留地,张桂兰自己则分得另一间住房和剩余自留地,小女儿李燕婷随母亲生活。
没有白纸黑字的协议,只有几十年的“守约”与默契,一家人始终按照约定生活,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家常里满是亲情和暖意。
然而,2023年年底村里传来的“搬迁”消息,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的生活。
李建军和张桂兰分得的住房、自留地恰在搬迁范围内,按照补偿政策,不仅能拿到一笔可观的搬迁款,还能分得一套安置住房。这笔“意外之财”,成了撕裂亲情的导火索。
补偿方案公布后,曾经和睦的一家人彻底翻了脸。
因没有书面协议,李二梅、李建军、李燕婷各执一词。李建军主张按原口头约定确认补偿归属,两个女儿却提出“所有财产应平均分配”。
争执中,几十年前的旧事被一一翻出,指责与推诿如同锋利的刀片,割裂了彼此间的情感。
“你跟妈过,不就是盯着这套房?”
“你这些年除了签字,管过妈一天吗?”
“你们得房得地,我难的时候谁管过?”
无据可依、情断义绝的调解困局
几次协商无果,矛盾愈演愈烈。
2024年3月,张桂兰忍无可忍,将儿女告上法庭,要求确认财产归己所有;李建军放话“要重新分所有财产”;李二梅、李燕婷也表示“要起诉讨说法”。
除了张桂兰已提起的诉讼外,各方拟启动的自留地补偿争议、房屋权属确认、遗产继承等相关诉讼多达13起。
年过七旬的张桂兰终日以泪洗面,曾经温暖的家,眼看就要彻底散了。
更棘手的是,小河村的搬迁工作才刚刚启动,李家的“罗圈架”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这家人彻底断了情分,还可能给其他村民的搬迁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
图片
村委会联系斋堂法庭,希望能够“靠前化解纠纷”。
情急之下,村领导想到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的“党群司法服务站”,提出了“靠前化解纠纷”的请求。
受理案件后,法官马婧怡深知这起纠纷的复杂性。摆在她面前的是“三重困境”:事实认定难、情感对立深、潜在风险大。
踏遍乡路寻真相,以情入心解心结
马婧怡没有急于组织调解,而是决定先“沉下去”。
此后几个月里,她走访村委会,调取土地登记等书面材料;根据线索,挨家挨户找到老李家当年的老邻居、老长辈,听他们回忆财产分配的细节;前往区档案馆,翻找几十年前的地契存根,一点点拼凑当年的事实。
![]()
图片
马婧怡走村入户了解相关情况。
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调查记录,财产分配的脉络逐渐清晰。老邻居的证言、村委会的旧台账、地契存根的记载,初步印证了“口头约定”的可能性。
但马婧怡也明白,光有事实还不够,要解开这个家的心结,必须先熄灭各方心中的怒火。
“人和人的情感,就像乡间小路边的野草,既脆弱又有韧性。”
马婧怡心里有了调解思路。
她先找到李建军,聊起了往事:“大哥,您还记得小时候吗?那时候刚搞家庭联产承包,您父母找老支书说‘给儿子留间能遮雨的屋,给闺女留片能结果的树’,这话老支书现在还记着呢。”一句话,让李建军沉默了许久。
马婧怡趁李燕婷推着母亲张桂兰在村头老槐树下晒太阳时,喊来李二梅、李建军。
“大哥、大姐,小妹每周三四天推着张阿姨晒太阳、按摩,张阿姨现在脸色红润,靠的不是房子,是小妹的贴身照顾啊。”马婧怡的话,让李二梅和李建军的眼神软了下来,看向李燕婷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愧疚。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一点点化解着心中的芥蒂。
亲情归位,司法温情润乡土
调解室里,马婧怡把张奶奶请了过来。
看着儿女们,张桂兰抹着眼泪说起了当年的苦,老人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儿女们心里的“疙瘩”。
马婧怡趁热打铁,组织各方坐下来谈调解方案:既尊重当年的口头约定,又考虑到李二梅的实际情况;同时明确张奶奶仍与李燕婷共同生活,李二梅、李建军需轮流探望照顾。
“对不起,哥,之前是我太冲动了。”
“姐,妹子,是我不对,不该跟你们争。”
“大姐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咱一起照顾妈。”
调解协议签订当天,李建军主动向李二梅、李燕婷道歉,三兄妹的手重新握在了一起,张桂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前各方拟提起的13起诉讼均未实际启动。李家的搬迁工作顺利推进,曾经因财产争执产生的隔阂,早已在欢声笑语中消弭。
这起纠纷的解决,还成了小河村搬迁工作的“活教材”。村领导感慨道:“以前村里遇到搬迁纠纷,总有人想着靠打官司来‘争输赢’。现在大家看到李家从‘反目’到‘和好’,都明白‘亲人相争,就像用自家的刀砍自家的树,伤的都是自家人’。”
时光流转,距离那场牵动人心的调解已过去一年多。
虽然马婧怡已经轮岗至其他部门,但她始终惦记着张奶奶一家的乔迁之事。
今年9月,当她再次来到张桂兰家时,一家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李建军笑着迎上来:“马法官,可把您盼来了!”
张桂兰拉着马法官的手往屋里引:“您看这房子多亮堂!小闺女特意选了朝南的户型,说我年纪大了,得多晒太阳。”
马婧怡感受到院门的红联、院落里的笑语、露台外的青山,每一处都透着这个家庭的安稳与和睦。
(文中所涉人物、地点均为化名)
来源:人民法院报、天平阳光客户端
策划:何江 张伟刚 刘曼 柳杰
记者:张馨叶 | 通讯员:康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