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献忠,人们想到的多是屠戮与暴虐。
可有件事儿挺有意思,就是这么一支声名狼藉的队伍,在他死后,竟冒出了四根硬骨头。
这四位,都是他的养子,也是他麾下最能打的悍将。
老头子在西充凤凰山上一命呜呼,大西军的摊子眼看就要散伙。
烂摊子,总得有人收拾。
![]()
这四位义兄弟,就这么被推到了台前,接过了残破的旗帜。
他们本是明朝的掘墓人,却阴差阳错,成了南明政权最后的救命稻草。
只是,这根稻草,有人紧紧攥着,有人却想拿它换个好价钱。
从兄弟到仇寇,从擎天之柱到阶下之囚,这其中的故事,比戏文还精彩。
第一个倒下的艾能奇,和那条没人走完的路
四兄弟里,排行老四的艾能奇,是第一个退场的。
他死得早,也死得有点窝囊。
公元1647年,大西军残部决定南下投靠南明永历政权,这事儿在内部是有争议的。
当时,张献忠的老部下,文华殿大学士汪兆龄就不同意,他的意思是,咱们继续当“贼”挺好。
艾能奇听了这话,当场就火了,拔出刀就把汪兆龄给劈了。
![]()
他冲着周围的人吼,“老万岁在成都,你当宰相,一味劝他杀人,搞得人心惶惶,天下都骂我们是‘贼’!
都到这份上了,你还想让我们继续当‘贼’?
瞧,艾能奇是那个最先想“洗白”的人。
他看明白了,再顶着“流寇”的名头,死路一条。
只有联明抗清,才有活路。
这条路,后来成了大西军残部的国策。
可惜的是,提出这个方向的人,自己没能走下去。
进入云南后,大西军名义上是去“勤王”,实际上是去抢地盘。
他们的对手不是清军,而是盘踞地方的土司沙定洲。
![]()
艾能奇打仗,向来身先士卒,性格刚毅。
就在一次乱战中,一支冷箭射中了他。
南方的天气又湿又热,军中缺医少药,加上土司的箭头上往往涂着毒,伤势很快就恶化了。
这位年仅三十岁左右的悍将,就这么不治身亡。
他没死在抗清的战场上,却倒在了自己人(同属明朝旗帜下的势力)的内斗里,这本身就是那个乱世最真实的写照。
![]()
孙可望的“国主”梦
老大孙可望,是四人中最有谋略,也是最有野心的一个。
张献忠死后,是他凭着资历和威望,迅速稳住了即将崩溃的军队。
可以说,没有他,大西军残部早就烟消云散了。
孙可望的本事不在于冲锋陷阵,而在于经营和搜刮。
就算盘踞在贵州那样的穷山恶水,他也能硬生生榨出军饷,拉起一支号称十万人的队伍。
![]()
他还主动抛弃了张献忠滥杀的策略,开始拉拢地方士绅,搞保甲,开军田。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还真让他把西南经营成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这块地盘,硬是给四处奔逃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续了命。
从这点看,孙可望一度是南明的顶梁柱。
但权力这东西,太容易让人上头。
![]()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钱袋子越来越鼓,孙可望的心思活泛了。
他不甘心只当一个臣子,他想学曹操,自己当“国主”。
他开始在自己的地盘里搞一套小朝廷,让文武百官先拜他,再拜远在天边的永历皇帝。
他清除异己,只用自己人。
这种做法,让所有人都感到了警惕,尤其是战功赫赫的二弟李定国。
![]()
兄弟之间,裂痕就此产生。
公元1657年,孙可望的野心终于引爆了。
他亲率大军,不是去打清军,而是掉过头来攻打李定国。
结果,他那些靠着政策红利过上好日子的兵,根本不想打内战,纷纷倒戈。
孙可望一败涂地,走投无路之下,他做了一个最让人不齿的决定,投降清朝。
![]()
清廷起初对他很重视,封他为“义王”,赏赐丰厚。
毕竟,他手里攥着南明最核心的军事情报。
但他的投降,也直接加速了永历政权的灭亡。
当南明这块招牌彻底倒下后,孙可望的利用价值也就没了。
仅仅三年后,也就是1660年,清廷就给他安了个“谋叛”的罪名,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
他一生都在算计,最终把自己也算了进去。
被夹在中间的刘文秀
老三刘文秀,可能是四人中最憋屈的一个。
论勇猛,他不输任何人;论能力,他也能独当一面。
可他偏偏排在中间,话语权不大,资源也有限。
南明抗清形势最好的时候,刘文秀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公元1653年,他率领一支部队反攻四川,在叙州、重庆等地连战连捷,眼看就要收复义父张献忠起家的老巢。
![]()
但好景不长,后院起火了。
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刘文秀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他不想跟着孙可望搞分裂,也不愿看着李定国跟自家大哥兵戎相见。
他花了很大力气去调解,可谁也听不进去。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兄弟反目。
![]()
孙可望兵败降清后,刘文秀收复四川的计划也彻底泡汤。
他转而辅佐李定国,主张先稳固内部,强化西南防务,再联合其他抗清力量。
这些想法都很有远见,但没用了。
因为他们“流寇”出身的原罪,南明朝廷里那些士大夫官员,从骨子里就信不过他们,处处排挤。
公元1658年,清军大举进攻云南。
![]()
刘文秀奋勇抵抗,终因兵力悬殊,兵败退守永昌。
长期的征战、内部的纷争、同僚的排挤,加上水土不服,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不久,这位性格沉稳的将军就因病去世。
他跟李定国一样,至死都背负着“贼”的名声,在明清两边都不讨好。
李定国,最后的悲歌
如果说孙可望是反面,那李定国无疑就是正面。
他是四人中年龄第二,也是战功最卓著的一位,被誉为永历政权的“擎天柱石”。
公元1652年,是属于李定国的一年。
他出兵广西,攻克桂林,逼得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身亡。
紧接着,他又挥师北上湖南,在衡阳大破清军,阵斩敬谨亲王尼堪。
![]()
这两场大胜,史称“两蹶名王”,打得清廷上下震动,一度有了和南明议和的念头。
那几乎是大厦将倾的南明,最接近翻盘的时刻。
这些胜利,更像是李定国一个人的辉煌。
当他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孙可望在后方妒火中烧,最终发动了那场致命的内乱。
这场内乱,彻底断送了李定国光复中原的希望。
![]()
他不仅丢掉了刚打下来的湖南、广西,连大后方云南也守不住了。
公元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皇帝从缅甸抓回昆明,用弓弦缢杀。
噩耗传到李定国军中时,他本就重病缠身,听闻消息后,仰天痛哭,吐血数升,从此一病不起。
同年的六月二十七日,这位南明最后的战神在云南勐腊病逝,年仅42岁。
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任死荒郊,毋降也!
![]()
大西军的这四位悍将,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却走向了四个截然不同的终点。
他们的命运,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被那个混乱的时代所裹挟。
艾能奇的早逝,孙可望的背叛,刘文秀的无奈,以及李定国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一幅明末乱世的悲凉画卷。
而李定国那句遗言,也成了那个时代,汉家英雄最后的呐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