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编制,中国人的终极安全感?

0
分享至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

中国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着一个终极的答案——编制!

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年高过一年,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340万,而这一数字在2021年还只是接近140万。甚至十多年前就曾有人喊出“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言论,“上岸”一词甚至成为考公进入体制的专有名词。

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到社区工作者等“类编制”岗位,都被纳入“岸”的范畴,只要上岸,人就像是达成了某种人生的终极成就,从此与普通人变得不再一样。

中国人对于编制的渴望,可见一斑

当今社会,年轻人执着于体制内的编制当然是有着对现实的考量的。

这背后是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社会福利,如国企和事业单位可以解决大城市的户口问题,而民企则很难提供这种福利。户口背后关联着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隐形福利,对于想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来说,这比短期薪资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体制外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方面,体制内工作岗位也比体制外有着先天的优势。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私企员工要面对裁员、破产等外在职业风险,而体制内却几乎不用担忧这方面的风险。

由于这些原因,体制内的工作确实更加具有稳定性、未来可预见性,成为规避风险的极佳选择,也就让年轻人更加不愿意进入薪酬较高的私企。



所以编制情结背后,是中国人对 “一劳永逸” 生活方式的深刻向往,国考的外衣上镶嵌着“一劳永逸”的徽章,这枚徽章促使着无数毕业生蜂拥报考、循环冲刺。

国人的焦虑本身非常有特点:在求学上,极度追求考试分数;对婚姻,非常看重对方当下的条件;在求职时,则对稳定的公务员岗位格外青睐。这些行为偏好共同的特征是 “严进宽出”。即被好大学录取很难,从好大学毕业却容易许多;找个理想伴侣很难,婚姻质量却不被一些人看重;考公务员很难,但考上之后被开除的几率很小。

这种追求静态安全感的心理机制,使参与者不愿捕获一种动态的、积极的安全感,而是固守着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安全感。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外在体制的依恋,构成了这种心理机制的核心。

但若是因此说对编制的执念是当代人独有的情愫,可能也并不准确。

仔细回首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人对于编制的执念,似乎深入我们的文化基因,可能已经跨越千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唐代诗人孟郊46岁多年寒窗终中进士后的欣喜若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屡试不第,一生只为编外幕僚,时常陷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顿;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是多次科举不中,才走上了反抗体制的道路……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而在中国古典主义文学作品中,侠客们的终极归宿也往往是“混个编制”。《三侠五义》中的展昭被赐封“御前四品带刀护卫”,《水浒传》中的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这种“编制情结”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学而优则仕” 的观念为体制内工作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传统社会中,尤其是科举制度深入人心的情况下,读书与做官是深度绑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或许说是“唯有做官高”更加贴切。入仕为官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唯一目标,这种情形下,体制代表的不只是职业,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今天的科员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局长,这种可能性尽管微小,却为追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与现代“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相对应的是,历史上文人侠客的“体制梦”从未间断。从科举取士到公务员考试,形式在变,但本质未变——对体制内身份的渴望,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是这种现象,有不少人批评说:年轻人不能满脑子的“公务员、央国企”,要有多元化的择业观。但现实却是,每年报考事业编、公考的人数都在递增,甚至不少名校毕业生也深度参与编制竞争。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择业观单一当然是有害的,应该警惕,但仅仅把矛头指向年轻人,既不客观也不厚道。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归因,批评固然“过瘾”,却很难说到年轻人心坎里,更奢谈带来实质性改变。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才可能真正扭转趋势。

当下年轻人倾向于编制内就业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体制内外工作权益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严重不平衡造就的。喜欢稳定和安逸这种个人观念层面的问题,显然并不是主要矛盾。

正如有网友认为,年轻人热衷考编,不过是基于现行资源配置倾斜体制内部门而作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不宜过度指责。只有当体制内外的工作机会真正实现平等竞争、权益和福利相同保障,编制情结才可能逐步淡化。

社会需要加多元的就业环境,更需要的是营造出公平的职业环境。

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的规模已达数十亿元之巨,这场围绕编制展开的竞争,早已超越简单的就业选择,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

编制背后的隐性权利、身份赋予等账面之外的好处,是众人逐鹿的真正动力。当“央国政”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首要选择,其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对安全感和稳定生活的深切渴望。

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许应该是文人不必借侠胆直言,侠客不必靠编制行侠的世界。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王岳伦带女出席活动,王诗龄1米7身高超何超莲,少女感穿搭获赞

王岳伦带女出席活动,王诗龄1米7身高超何超莲,少女感穿搭获赞

述家娱记
2025-11-02 22:35:31
历时4个月!国足选帅迎最终章:2人中间选1个 其中1人为本土教练

历时4个月!国足选帅迎最终章:2人中间选1个 其中1人为本土教练

风过乡
2025-11-02 11:15:31
马杜罗紧急求助普京:委内瑞拉需要导弹、雷达和飞机

马杜罗紧急求助普京:委内瑞拉需要导弹、雷达和飞机

上观新闻
2025-11-02 21:07:05
大同通报“2万套保障房10年未完工”整改进展:已完工2486套,其余正推进

大同通报“2万套保障房10年未完工”整改进展:已完工2486套,其余正推进

澎湃新闻
2025-11-02 21:58:26
“你都31岁了,还开10万的车,好意思出来相亲?”

“你都31岁了,还开10万的车,好意思出来相亲?”

吃瓜盟主
2025-11-01 23:02:24
小米粥再次被关注,研究发现:高血糖患者喝小米粥,或有8大改变

小米粥再次被关注,研究发现:高血糖患者喝小米粥,或有8大改变

周哥一影视
2025-11-01 09:05:09
直线猛拉!芯片,重大利好!

直线猛拉!芯片,重大利好!

数据宝
2025-10-31 20:20:32
溥仪的文化程度到底是有多高?专家:其实他真实学历让你望尘莫及

溥仪的文化程度到底是有多高?专家:其实他真实学历让你望尘莫及

阿鄖田间生活
2025-10-31 17:20:33
四岛不归还 斗争永不息 1975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四岛不归还 斗争永不息 1975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那些看得见的老照片
2025-07-18 07:00:03
云南,下!雪!啦!

云南,下!雪!啦!

鲁中晨报
2025-11-02 17:11:03
成都蓉城不想夺冠的背后:教练薪资节省1.6亿,徐正源断舍离

成都蓉城不想夺冠的背后:教练薪资节省1.6亿,徐正源断舍离

姜大叔侃球
2025-11-01 20:27:43
国军少将被中统特务逮捕,蒋介石无奈出面营救:他是我的女婿

国军少将被中统特务逮捕,蒋介石无奈出面营救:他是我的女婿

范瞼舍长
2025-11-03 00:33:00
中美刚休战,俄总理就要访华,普京知道:留给俄罗斯的时间不多了

中美刚休战,俄总理就要访华,普京知道:留给俄罗斯的时间不多了

标体
2025-11-01 16:12:01
“高中签率”新股,来了

“高中签率”新股,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2 15:04:24
出卖1000多名同志,却活到74岁的蔡孝乾,为何至今没有被清算?

出卖1000多名同志,却活到74岁的蔡孝乾,为何至今没有被清算?

报君知史
2025-10-20 11:19:06
官宣离婚2年后,夺回女儿抚养权的章子怡,没给汪峰留一丝体面

官宣离婚2年后,夺回女儿抚养权的章子怡,没给汪峰留一丝体面

说历史的老牢
2025-10-28 15:02:45
王建国与爱奇艺副总裁小红结婚,后者为三档爆款节目总导演

王建国与爱奇艺副总裁小红结婚,后者为三档爆款节目总导演

草莓解说体育
2025-10-27 02:33:04
《澎湖海战》争议的不是历史

《澎湖海战》争议的不是历史

求实处
2025-11-01 21:15:02
我突然明白了,王艺迪虽然是个女孩子,球迷为啥叫她“迪哥”了?

我突然明白了,王艺迪虽然是个女孩子,球迷为啥叫她“迪哥”了?

鸿印百合
2025-11-02 09:08:34
四大银行 大额存单最新利率:2025年11月,本金20万比买国债强吗?

四大银行 大额存单最新利率:2025年11月,本金20万比买国债强吗?

双色球的方向舵
2025-11-02 09:05:48
2025-11-03 02:04:49
我是奔波儿灞
我是奔波儿灞
不人云亦云,不保证正确
40文章数 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保存!2026山东综合评价报考80问,政策解读!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家居
房产
健康
时尚
公开课

家居要闻

吸睛艺术 富有传奇色彩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最近很火的发型,原来这么简单!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