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借给越南的白龙尾岛,时间过去60多年,还能要回来吗?

分享至



白龙尾岛,又称浮水洲岛、夜莺岛,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湾中心,距离越南海防市海岸线120公里,距离我国海南岛昌江县130公里。

该岛属于大陆性岛屿,岛上多岩石和沙滩,有淡水。岛屿呈三角形,东北至西南方向长约3.3公里,南部边长约2.3公里,东部边长约2.8公里,海岸线总长8.4公里。涨潮时,陆地面积约1.78平方公里,退潮时可达3.05平方公里。

地势以丘陵为主,岛南有天然港湾,东部和南部有宽阔沙滩,中部为山岭,最高海拔61.5米。62.5%的区域坡度小于5度,沙滩及潮间带面积1.3平方公里,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鲍鱼、虾蟹等渔业资源年产量可达万吨,是北部湾重要的避风港和渔业资源富集区。

中国渔民自明朝时期在此避风垦荒,1877年文昌商人更是在岛上建海宝庙、铸铁钟,1930年代形成中国管辖的“浮水洲村”和“公司村”定居点,有常住村民约500人。



一、中国千年管辖的历史溯源

(一)明清时期的管辖

白龙尾岛的历史归属与中国紧密相连,自明代以来便纳入中国管辖范畴,明代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渔民便在这里从事渔业生产,并在岛上定居。

清代《广东舆地全图》《皇朝直省地舆全图》虽未逐一标注海岛名称,但明确将北部湾海域纳入中国疆域版图,而白龙尾岛作为海域内重要岛屿,自然在管辖范围之内。

1750年,两广总督陈大受在奏折中首次提及“白龙尾海面”,但当时清朝对海上岛屿重视不足,未明确划界。1877年,中国渔民在岛上修建海宝庙并铸铁钟,以奉祀“马伏波公(马援)”、“天后娘娘”,中国人又称该岛为“海宝岛”(或“海鲍岛”),成为最早的中国文明印记。1883年中法战争后,法国通过《续议界务专条》将东经108度线作为中越海上分界线,仅适用于芒街附近沿岸,并未涉及北部湾中心的白龙尾岛,中国对该岛的管辖权未受影响。



数百年来,中国海南、广东、广西渔民世代在岛上定居、作业,建立了简易居所与祭祀场所,形成了稳定的生活群落,岛屿也成为渔民远洋捕鱼的重要补给站与避风港。

(二)近代中国的开发与实际管控

1917年,海南渔民符炳挺组织数十人上岛捕鱼,形成浮水洲村和公司村定居点。1930年代,岛上人口增至200余户,以渔业和简单农耕为生。

1931年,海南籍儋县人氏蒲公才、蒲文江、陈有德等集资成立公司,买了耕牛10多只到岛上垦种,农作物有高粱、番薯和瓜果等,推动岛屿经济从单纯渔猎向农渔结合转型,后因战争中断,但彰显了中国对岛屿的开发主导权。

1934年广东省政府派专员考察白龙尾岛并发布调查报告,明确中国管辖事实。

二战期间,日本曾短暂占领该岛,战后法国重返越南,但岛上居民主体仍是中国人,且由中国籍人士担任里长,维持日常管理。



(三)新中国的正式行政管辖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海南儋县的国民党县长王焕、党部书记阮中歧、某团团长梁为林、大队长李本蕃等带领党、政、军、特40余人逃到白龙尾岛,并以该岛为基地骚扰大陆和海南岛。其间,他们先后委任居民梁帝烈、薛承运、李胜日、陈现琼等为白龙尾岛里长,王家荣、陈卓全等为副里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