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秦向前(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11月1日,“苏超”决赛在南京奥体中心落幕。泰州队和南通队势均力敌,常规时间互交白卷后,进入了点球大战。最终,泰州队4比3击败南通队夺冠。
![]()
▲11月1日,泰州队在颁奖仪式上庆祝。图/新华社
“苏超”,是球迷们给“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爱称,其以令人惊喜的姿态出现,一开打就进入“发烧”的境界。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高燃态度点燃了人心,“苏超”一票难求。11月1日决赛,到场观赛人数高达62329人,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联赛上座纪录。“苏超”铺陈的绿茵场席卷了人心。
如果说江苏人爱“苏超”多少有地域荣耀感因素作用,那么更多“外省人”对“苏超”的热爱,则是因其释放了大众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与热情。
“苏超”接地气。与其他商业赛事不同,“苏超”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有太多接口对接社会资源,对接公众的热情。
江苏“十三太保”人人都想当“南哥”,他们充分吸收了社会资源来组建球队。
南通队遗憾失冠,但常规赛阶段领跑积分榜,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南哥”。南通队一共有39名球员,其中35人都来自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创办人李太镇,人称“李疯子”,在海门经营一家拖鞋厂,闷着头自己搞青训。“苏超”让拖鞋厂老板和他的青训少年们,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南通队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其实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南通队这坛新酒其实酝酿了很久,“苏超”准备了一个超级碗,球迷们端起来啜饮幸福的醇醪,一口入喉,进而上头,这就是“苏超”让人上头的秘密。
其实,“苏超”更像一个嘉年华。“苏超”不仅吸纳李太镇这种机构资源,还吸引各行各业的热爱足球的业余球员参与。“苏超”的业余球员不少,有中学老师、银行职员、快递员、个体户。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训练,热爱一旦有了舞台,就形成了兴趣闭环。给大众提供一个兴趣闭环,“苏超”善莫大焉。
“苏超”这个派对之所以越办越热闹,越办越有人气,是因为它不仅开放资源给球迷,还将机会留给更多的人。
宿迁和常州的一场焦点比赛上,在常州主场看台上,可以看到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在一众知名大牌赞助商中间,一间本地烧烤店的名字赫然在目。本地比赛宣传本地特色,给本地餐饮引流,这又是另一种“苏超”式的接地气。
如果复盘年度热门事件,“苏超”无疑是最大的流量密码。但“苏超”显然没有被流量绑架,赞助商和广告区给在地商家留了位置。没有本地文化的参与,“苏超”就不会有这么鲜明的特色。
“苏超”还是一种互联网文化。球迷们制造了太多有趣的梗,比如常州队因一直未有进球,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零妹妹”。“苏超”,也可以说是互联网信息流中的一股清流,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轻松诙谐不必上纲上线的调性。
常州一输再输被称为“吊州”最终成为“巾州”后,常州人轻松地接下了这个有趣的称号。常州人用轻松的心态和灵活的智慧接住了泼天的流量,文旅机构也迅速在网上和网友互动起来,一起来制造属于常州的梗。比如,暂时将江苏淹城野生动物世界更名为常州赢球野生动物世界。
“苏超”就是江苏人的“超级碗”。这个“超级碗”之所以有滋有味,是因为“十三太保”都能倒自己的酒。但“苏超”更大的魅力在于,这个“超级碗”他们举重若轻,能端得起、放得下,让更多业余者参与进来,给在地文化商业留位置。就像常州人那样,虽然输球但不输精气神,聪明地称自己为“巾州”,喊出“巾州欢迎您”。
如此“苏超”,多么快乐。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