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夺冠,年度黑马!
11月1日晚,苏超争冠战在南京奥体中心打响,南通与泰州常规时间0-0战平,最终泰州点球4-3夺下首个“苏超”冠军!
南通有点可惜,运气差了点,一路未输,倒在终点。
![]()
可能很多泰州人都没有想到冠军会是自己的球队,终场哨声吹响,一路不声不响的泰州队夺冠,真的让人感慨:
伟大从来不是天赋的爆发,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
这不仅仅是泰州队的胜利,是整个“苏超”的胜利!一个属于江苏人的草根足球赛事,竟然上了无数次热搜,吸引了无数非江苏人的关注!
2025年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苏超”,以13座城市、516名球员、85场对决、横跨7个月的规模,在南京奥体中心62329名观众的见证下落下帷幕。这场业余赛事不仅创下超240万现场观众、超20亿线上观看人次的纪录,更以 “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 的效应,重构体育产业逻辑,成为撬动区域经济的新引擎。其 “业余球员+城市对抗+全域联动” 的模式,既为全国输出群众体育商业化范本,也引发对赛事经济可持续性的深度思考。
01
现象级爆火:
从 “业余赛事” 到 “全民狂欢”
苏超的热度并非偶然。
赛事自5月启动,分常规赛(13轮)与淘汰赛两阶段,初期门票 “拼手速” 抢票,8月后升级为 “预约+摇号”,八强赛中签率跌破7%,决赛仅1.2%,足见全民追捧程度。
更关键的是,它打破 “业余赛事低标准” 认知:
首次实现地方业余联赛央视转播,淘汰赛启用VAR技术,移师职业体育场、邀请中超名哨执裁,让 “草根赛事” 具备专业质感。
参赛阵容的 “人情味” 更添共鸣:65%球员是教师、快递员等普通爱好者,淮安39岁村支书戴虎替补破门,苏州高二学生寇程1分17秒创最快进球纪录;甚至赛事近5个月时,冠亚季军奖金、奖杯仍未确定,这种 “松弛感” 反而凸显群众体育的纯粹性(P.S.最近在和创业者交流,谈到“先开枪”再瞄准,不要总想着万事俱备,或者运筹帷幄,有时候先干,再过程中快速试错、调整),让苏超从 “体育赛事” 升级为 “全民情感载体”。
02
商业多维剖析:
重构赛事经济逻辑
1. 票务与消费:从 “卖门票” 到 “撬全域”
苏超彻底颠覆 “票根即消费终点” 的传统模式。1元低价门票降低观赛门槛,却成为流量转化的起点:比赛日当天,各主场城市在商圈设巨型屏幕、美食市集,打造 “第二现场” 承接外溢热情;景区免费、酒店折扣、“文旅+交通” 联票等政策,将观赛人群转化为旅游消费者。
数据印证其拉动效应:前六轮赛事推动旅游、餐饮等五大场景营收近380亿元,同比增长42.7%;1-8月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4.1%,稳居全国第一。
国庆期间,南京、徐州、南通三地淘汰赛带动A级景区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同比增115%,外地游客占比超70%;盐城在四分之一决赛日发放400万元消费券,联动2000余家商户,形成 “赛事-消费” 闭环。
周边开发同样亮眼:电商平台 “苏超” 定制球衣、应援T恤持续热销,直播间水蜜桃、“叫南哥” 帆布包等地方特产销量激增;上游产业链也受带动,草坪供应商7月订单同比增20%,形成 “赛事辐射全产业链” 的格局。
![]()
![]()
2. 赞助生态:从 “本土包揽” 到 “多元开放”
苏超初期仅6家本土赞助商,随赛事爆红,合作方扩展至30余家,涵盖全国性品牌,形成独特赞助生态。
其亮点在于 “商业伦理坚守”:常州一家烧烤店赛前“低价”获得广告位,赛事爆火后主办方未涨价、未撤牌,让小店与巨头同台,成为行业美谈。
![]()
同时,苏超设定 “三不原则” 划清商业边界:不捆绑城市符号、拒绝博彩赞助、严控广告时长,既避免商业过度侵蚀赛事纯粹性,又保障运营规范。这种 “开放+克制” 的策略,让赞助从 “单纯资金注入” 变为 “品牌价值共创”,吸引更多企业长期合作。
03
文旅 IP 打造:
赛事成为城市名片
1. 全域联动:“十三太保” 的文旅共振
江苏 “十三太保”(13 座城市)的均衡发展,为苏超文旅融合提供基础。
各城市以赛事为契机,将足球与地方文化结合:南京依托奥体中心的场馆优势打造 “主场地标”,苏州结合园林文化推出 “观赛+游园” 套餐,盐城以湿地资源吸引球迷赛后观光,形成 “一城一特色” 的文旅矩阵,常州9.9票价送一份常州萝卜干炒饭。
![]()
更关键的是 “跨城联动”:高铁网络让 “为一场球,赴一座城” 成为可能,南通球迷赴南京观赛、徐州球迷支援苏州队的场景屡见不鲜,带动城际交通与住宿消费。这种 “赛事牵线、文旅唱戏” 的模式,让苏超从 “城市赛事” 升级为 “全省文旅IP”。
2. 城市价值升级:从 “流量” 到 “留量”
苏超不仅带来短期消费,更助力城市IP沉淀与招商。常州借赛事组织 “外企友人看苏超” 活动,邀请20国250余名高管 “观赛+考察+洽谈”,将足球热度转化为合作机遇;电商平台 “苏超” 相关搜索量暴涨,间接提升江苏城市知名度。
政策层面,江苏已将苏超纳入《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让 “网红赛事” 转化为长期政策红利,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04
运营智慧:
“专业+灵活” 的双重保障
1. 专业打底:业余赛事的 “职业标准”
苏超的运营核心是 “用职业体系做业余赛事”:除央视转播、VAR技术外,赛程设计兼顾公平与热度——覆盖 “五一”“十一” 黄金周,决赛选址南京奥体中心(曾6次刷新业余赛事观众纪录);票务系统从 “抢票” 到 “摇号” 的优化,解决 “抢票难” 痛点,保障公平性。
同时,苏超搭建起职业联赛的四大收入框架:转播权(央视合作)、赞助(多元生态)、周边(文旅+衍生品)、比赛日收入(门票+现场消费),为赛事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2. 灵活响应: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组委会对市场反馈的快速响应,是苏超持续火爆的关键。尝到节日办赛甜头后,立即决定下届赛程提前至5月,覆盖更多假期;针对观众对 “业余赛事专业性” 的担忧,迅速引入中超裁判、升级场地设施;面对 “跨城观赛不便”,联动交通部门加开临时班次。这种 “用户至上” 的运营思路,让赛事始终贴近大众需求。
05
独特性与可复制性:
苏超模式的启示
1. 江苏特质:不可复制的 “先天优势”
苏超的成功,离不开江苏的独特基础:
一是经济均衡,13座城市均有能力承接赛事,避免 “一家独大”;
二是交通便捷,高铁网络实现 “1.5小时省内通勤”,支撑跨城观赛;
三是文化共识,“十三太保” 的地域热梗自带话题性,易引发全民参与。这些条件让苏超具备 “先天爆款基因”。
2. 可复制经验:赛事经济的 “通用方法论”
尽管先天条件难复制,但苏超的运营逻辑可借鉴:
低门槛引流:1元门票降低参与度,以 “流量思维” 撬动消费;
全域联动:联动文旅、交通、商户,形成 “赛事+” 生态;
专业保障:用职业标准提升赛事质感,打破 “业余=低端” 认知;
商业克制:划清商业与赛事边界,避免过度商业化反噬。
多地已展开实践:
“赣超” 首轮场均观众1.3万人,淘汰赛突破5万人,带动综合消费达门票收入40倍;
“浙BA” 通过社交传播引爆热度。
但挑战同样存在:
“豫超” 因转播效果受吐槽,“川超” 因区域经济差异延期,印证 “复制需本土化适配”——需结合本地经济、交通、文化,找到 “赛事与区域发展” 的结合点。
06
结语:从 “网红” 到 “长红”
苏超的意义,不仅在于打造一场 “现象级赛事”,更在于探索群众体育的商业化路径。
未来,苏超需突破 “网红周期”:
一方面持续优化运营,如深化文旅融合、拓展衍生品品类;
另一方面反哺足球根基,如借鉴南通队(平均年龄20岁,全员本土青训)经验,为年轻球员提供 “半职业” 平台,形成 “赛事-人才-产业” 的良性循环。
对全国而言,不必执着于 “复制苏超”,而应立足本地需求,打造特色赛事IP。其实,在苏超之前,还有贵州村超、村BA的火爆……
当下全民体育需求升级,只要抓住“赛事为桥、产业为核、民生为本”的核心,就能让体育经济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引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