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知道是不是太过自信,竟然在边境对峙中判断,解放军不敢近身硬拼,真要发生流血冲突,根本撑不过短短几小时,而印军自身则有人数与器材的所谓优势。
首先在这里,我们有两个疑惑点,一个是近身搏斗的硬实力,还有一个就是坚持时长,真的只够几小时吗?
根据公开报道与事后披露的数据,加勒万河谷当夜我方投入不超过八十名官兵,对面则聚集了约六百名印军,根本不是印方自信满满的“ 以多欺少必胜 ”的剧本,为此这一点上,大家伙们可以不用担心,既然连人数态势都判断失准,真刀真杖的交锋,自然也不可能如他们设想那样轻取,只能说印度还真是飘了。
![]()
那么一旦爆发高强度冲突,解放军的肉搏战到底猛不猛呢?
又或者说能在极端条件下顶多久呢?
所谓刀兵一近,血肉相搏,一旦到了高海拔的第一线,体能与意志往往才是一道坎,最终扛下代价的也是前沿官兵,我国对于控制事态也深有体会,为此轻易不愿意让局势升级。
![]()
可是我不犯人人犯我的事情也不少,为此边境摩擦的可能性并不小,所以就经常会有小伙伴想,一旦再次遭遇挑衅,我们又会如何应对呢?
要说肉搏到底硬不硬,首先还得看对手与地形,之前有人表示,八十余名官兵在冰河边足足扛住了数小时的围攻,而这个时长先不说准不准,就是换到不同地段与季节,这强度也是有着起伏变化的。
事实上,搏杀的勇猛虽然重要,可也不是非盯着蛮力,要知道现代边境处突当中,靠的还是组织指挥和战术素养,只要这两大条件优越,那么就注定一支部 队的战斗力会是源源不断的。
![]()
要知道体力与队形不是一次性就耗尽的,就说近的,以加勒万河谷当夜来看,冰河冲刷与零下严寒并没有让队伍瞬间崩散,更为重要的就是二线接应能力了,在事态突发的时候,指挥员为避免火器误用而选择徒手与棍棒交涉,随后增援迅速跟进,救护、断后、控场等环节层层接续,坚守不仅不是一股脑的硬顶,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轮换与支撑,保证队伍的完整。
为此对于我们的近身搏斗能够坚持多久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算一个问题,坚持到对方士气涣散、主动收缩,是丝毫没有问题的。
要知道中国的训练体系极强,民族的团结力量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在边防线上会有一种军地协同的常态,所以在高原保障上,就后勤工作来说,是不需要过于担心的,既然发生突发状况,就不要纠结一时的消耗,面对已经成熟的体能、格斗与战术训练,对于部队来说,就是一套流水线课目,只要有需要,那就能够快速地形成战斗编组。
![]()
根据公开情况,印方官方确认有20名士兵死亡,中方公开了4名官兵牺牲的姓名与事迹,事发当夜海拔高、气温低、地形险,后续多方报道还提到有六十余名印军被我方控制,其中包括一名上校军官,可见在肉搏和控场层面,我们并没有什么劣势,至于完整的细节,想来也比网上流传的要更多。
如今的边境博弈,单次冲突的数字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威慑力,体系化的训练与部署才是真正可怕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全要素统筹边防建设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在处突中缺啥就能来啥,就算是高寒高原不少器材还无法做到最优,但却并不影响常规器材的持续投入,做到替换不是难事儿。
而且这对于高原处突同样适用,就已知的情况,我军在缺氧严寒中的机体负荷,相比平原环境,是不占便宜的,可是我们依旧能够保持有效威慑,且做到迅速的二次增援能力,并且有专业人士曾表示,只要有需要,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成百上千人次与物资到前沿,大大增强自身的控制力,由此可见,更不用说常态化的巡逻编组了。
刺刀精神,使命必守,就边防官兵当中,不论是徒手对抗还是器械缠斗,都没有一个好惹的,为此相信不会有多少对手愿意在这样的队伍面前逞凶。
可见一支国家军队的体系实力才是真正的后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