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放军在对台模拟登陆演习中使用机器狗和无人机,检验实战 效果

0
分享至

登陆的画面很直白。

真的是很直白。



许多机器狗与无人机在滩头集结,硝烟味在远处若隐若现。

讲真的,解放军在这次对台模拟登陆里,把四足地面机器人和各类无人机放进了几乎每一个关键环节。

侦察无人机盘旋在海面上,实时回传图像;FPV小机在低空穿插,试图压制前沿火力;机器狗则跟随首波登陆队,承担破障、侦察与弹药运输等任务。

演练安排看起来像是一套“有人-无人”协同方案,目标是让有人部队在高风险阶段保持相对安全,同时把高危险度的接近性任务交给机器人去完成。

可事情并不总按剧本走。



那时候几处滩头被炮火照成危险区,登陆通道一旦受阻,后继波次就会被牵动,整个推进节奏被迫调整,场面瞬间变得复杂。

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可预见的连锁反应。

说白了,有几个点很关键。

四足机器人在复杂地形的机动性确有优势——比轮式或履带式车辆更容易跨越壕沟和碎石;在丛林或城镇巷道里,它们的灵活性更明显,能干一些侦察和侧翼渗透的活。

可是,现实很现实:这些机器狗多为民用平台改装,缺乏足够装甲与关键部件防护,遇到精确火力时容易失效。

那一只在开阔地被远距击毁的机器狗画面,令人惊讶,真没想到如此脆弱。

FPV无人机那边也不神——对付加固工事时,单机打击力有限,续航短、载荷小、且对电子干扰敏感。

难道不是吗?

把小机单独拿去敲坚固阵地,效果往往天差地别。

从战术视角来看,问题更像是一盘复杂的棋。

若两栖装甲车被炮火摧毁,滩头就会拥堵;一旦拥堵,无人力量的后续作用便被削弱,指挥节奏被打乱。

换个角度想,若全部寄希望于轻型无人装备去开辟登陆通道,而这些平台在开阔面上显得脆弱,那么整个登陆行动的抗打击能力就不够。

依我之见,当前技术水平下,这类机器狗更适合被安排在能利用掩护的任务中——城镇、林地或侧翼渗透,而非第一波在滩头开路。

FPV无人机则更适合对付机动补给、骚扰后勤或突袭轻装目标,而不是单独承担摧毁加固阵地的重任。

据过去战例与观察,俄乌战场曾反复体现出类似规律。

那场冲突中,各类无人机与地面无人平台数量大、消耗快,但其有效性高度依赖战场环境:在城市废墟或林地,地面机器人可借掩护接近目标;在开阔地带,则往往成为被动靶标。

细细品味这些经验,会发现无人系统并非万能。

要不是吗?



如果只看数量而忽视生存率,那就是一厢情愿。

现在回头看,演习中暴露出的这些局限,正好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平台的军用化水平、指挥链路的稳定性以及后勤保障的完善度,都是决定这些装备发挥多大冲击力的关键因素。

让人不禁感慨的是,技术改进的路径往往互相牵连。

想给机器狗上装甲来提高生存力,那会增加重量,从而影响速度和续航;想提升动力与电源,那对散热与可靠性就会提出更高要求;想增强自主决策能力,那就要提升感知与抗干扰算法。

每一步改进都会带来新的权衡。

仔细想想,这不像是单一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要把这些平台真正融入联合登陆的作战体系,需要做一套系统工程,包括材料、能源、软件、战术训练与野战维护的一揽子提升。

现在回到指挥与链路问题。

无人系统高度依赖实时通信,滩头战争涉及海陆空多维度联通,链路容易遭受干扰与遮蔽。

能否在通信中断情况下保证平台安全执行或自主返航,是实际作战能否成功的要紧一环。

站在今天的视角,若没有冗余设计与更强的本地决策能力,机器狗与无人机在激烈对抗中很容易被“切断”。

我觉得这点常被低估。

后勤保障的现实也不能被忽视。

电池要换,备件要备,软件要更新,现场维修人员要会拆装。

若把这些细节都忽略,台面上那些光鲜的画面就会很快被实际消耗殆尽。

换做现在的大规模部署,后勤链条是否跟得上,是真正会把这个概念变成现实还是只停留在演习镜头里的分水岭。

回到战术的重新定位。

若把四足机器人从首波突破的高暴露位置移出,放到易于掩护的侧翼或城市环境,它们的价值会更容易显现。

就像把一把精细工具用在合适的场景里,它能发挥更优的效能。

FPV无人机在与更大口径、制导弹药协同时,会更具穿透力;同时,结合电子战对抗手段的研究,也能提升整体战术效果。

难道不是更合理吗?

在我看来,这样调整后的“有人-无人”协同,才可能在实战中减少人员伤亡并提高成功率。

演习的长远价值在于揭示问题并推动改进。

那些画面里被击毁的机器狗、被压制的无人机、以及被迫调整的登陆波次,表面看像失败,但却是最真实的试验场。

若把这些教训转成研发重点——例如提高平台的军用级可靠性、增强链路抗干扰能力、完善野战保障体系——那么下一轮试验就有望把短板变为优势。

换个角度琢磨琢磨,这正是军事技术进步的常态:先试错,后改良,再试验。

至于未来的态势,若干年后无人系统不太可能完全替代有人力量,然而它们会在某些任务里变得举足轻重。

若能在技术与战术层面同时推进,建立一套能在复杂电磁与火力环境下稳定运作的“有人-无人”协同体系,那么登陆行动的风险结构将被重新调整。

个人认为,这比单纯追求数量更为重要:质量与战术配合,远比单一堆量来得关键。

断壁残垣的画面、烈日当空的滩头、盘旋无人机传回的模糊影像,这些都不是为了渲染戏剧性,而是在提醒:两栖登陆是检验军事创新的最严苛试金石。

如今的演习给出了现实而不容回避的题目;未来则取决于是否能把这些题目作为改进的方向去逐一攻克。

请记住:技术本身并非答案,合理的定位、坚实的后勤与灵活的战术,才是把无人系统真正变为战力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刘辉读书 incentive-icons
刘辉读书
用读书丈量世界 用知识重塑认知
12文章数 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