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10月31日,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近50所知名高校及微软、华为、阿里云等顶尖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拔尖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书院制育人体系探索”这一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
![]()
丁奎岭发言。上海交大供图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介绍,致远学院是一个“特区学院”,15年来已构建起“使命驱动”与“好奇心驱动”并重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培养出14届共2529名毕业生,95%选择继续深造,超过7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已有85名校友获海内外一流高校教职,“去年启用的致远书院旨在打破学科、文化与地域边界,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顶尖人才”。他呼吁通过开放合作,共同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彭刚系统介绍了清华书院制的特色路径。他介绍,清华大学已分阶段建成覆盖超半数本科生的书院体系。书院制尤为注重营造独特的“从游文化”,承袭梅贻琦校长的教育思想,通过院长带领的下午茶、微沙龙等品牌活动,重塑师生濡染观摩的育人氛围。“书院实施全覆盖导师制,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不唯GPA,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并构建贯穿四年的科研进阶训练体系,全力支持学生的多元成长与创新能力培育。”他说,目前书院学生已在学业和科创中表现突出,相关改革理念已在全校产生辐射效应。
![]()
分论坛现场。上海交大供图
香港大学副校长杰·西格尔提出“个人能动性”——即个体自主选择并掌控生活的能力,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他指出,当前生成式AI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导致学生逐渐“外包”自身的能动性,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引发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他说,教育不应仅追求标准答案,而应构建以“创造、批判、整理与沟通”为核心的“大脑健身计划”,锻炼完整的思维链条。他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应兼顾“精通、探究与人文”三个维度,并呼吁建立以专业影响力而非论文与奖项为导向的“学者共同体”。
此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等专家均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等话题发表见解。“大学现代书院制创新实践”“人工智能时代的拔尖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构建”等多场分论坛同时举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