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工厂的芯片库存,正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稳定器。
“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决定自2025年10月26日起停止向位于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11月2日凌晨,安世中国在一份致客户公告函中首次公开证实了这场持续已数周的供应链风波。
![]()
就在几天前,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当地管理层近期未能遵守约定的合同付款条件”为由,宣布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
安世中国在回应中直指这一理由“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抹黑”,并爆出惊人内幕:恰恰相反,荷兰安世半导体欠付东莞工厂的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
突发断供
10月29日,一封由安世半导体临时首席执行官Stefan Tilger签署的信函流出,称公司已于10月26日实施对东莞封装测试工厂的晶圆供应暂停。
信中将此决定归咎于“当地管理层最近未能遵守合同付款条款的直接后果”。
断供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9月30日荷兰政府介入的延续。
当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代理部长Vincent Karremans动用1952年《物质供应法》这一紧急状态法,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
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与防止“资产转移”为由,强行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运营,并剥夺其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控制权。
中方反击
面对指控,安世中国表现出强硬的回应姿态。在11月2日的声明中,安世中国不仅否认了所有违约指控,还进行了反击。
安世中国指出,荷兰安世半导体相关管理层“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整体利益之上”,严重违背职业操守和公司治理要求。
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在声明中透露了应对断供的底气:“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能够稳定、持续地满足广大客户直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
对于长期供应能力,安世中国表示已积极启动多套预案,正在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并对“在短期内完成验证、并自明年起无缝衔接满足所有客户需求充满信心。”
全球影响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汽车芯片的重要供应商,这一风波迅速引发全球汽车行业的担忧。
欧美及日本汽车业纷纷发出警告,因芯片库存不足,部分装配线可能会停工。
这一事件发生在全球汽车产业尚未完全从疫情时期的芯片短缺中恢复的背景下,安世半导体作为关键芯片供应商,其供应链的任何中断都会产生放大效应。
中国商务部迅速做出回应。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一禁令,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汽车业的供应链紧张。
转机出现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应询答记者问时,表现出更为灵活的态度。
发言人表示,“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目前全球产供链的混乱。”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考虑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这一表态为全球汽车供应链带来了缓解的希望。
商务部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或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联系,承诺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这一表态为潜在的供应链危机提供了转机。
深层博弈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表面上是供应链合同纠纷,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博弈。
荷兰政府否认与美国制裁有关,但多方证据指向地缘政治操弄。
值得关注的是,荷兰政府行动与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同日发布,均为9月30日。
此外,美荷官员早在2025年6月会晤时已讨论CEO更换事宜,而荷兰经济部在司法程序中异常提速,7天内完成CEO更换与股权托管裁决。
这一速度远快于欧洲平均审理周期,引发对程序公正的质疑。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敦促荷方尊重市场与法治,尽快妥善解决,保障中方权益。
卡雷曼斯当时表示愿沟通寻求方案。
这场芯片战争没有赢家,但安世中国的回应表明,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在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