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白话解读:
本条与第40条同论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如何通过服药后症状的变化(特别是口渴与否)来判断病情好转的迹象。
核心病机与主证:
- 病机:与第40条完全一致,即外有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内有寒饮停聚(心下有水气)
- 主证咳嗽、轻微喘促、发热。关键的辨证眼目是“不渴”。这是因为水饮属阴寒之邪,尚未严重阻碍津液上承,或体内阳气不足以蒸化水饮为津液,故口不渴。
治疗的转折点:“服汤已,渴者”
- 服药前“不渴”:是寒饮内停的典型表现。
- 服药后“变渴”:这是一个病情向愈的佳兆
- 机理:服用小青龙汤后,药力温散,体内的寒邪得以驱散,水饮得以温化。被郁遏的阳气开始恢复功能,全身气机开始活跃。此时,身体各部位对津液的需求增加,而刚刚化生的津液一时未能及时输布到口腔,故而出现暂时性的口渴。
- 结论:这种口渴,标志着“寒去欲解”,即致病的寒邪与水饮正在消退,疾病即将痊愈。
临床意义与总结:
- 动态观察病情:本条教导医者,辨证不能只看用药前的静态症状,更要密切观察服药后身体的反应。症状的变动(如从“不渴”到“渴”)是判断病势进退的重要依据。
- 鉴别诊断:需要区分这种“药后欲解之渴”与热盛伤津的“病理性口渴”
- 欲解之渴:发生在服温药后,虽有渴感但饮水不多,且其他表寒里饮症状(如咳喘、畏寒)随之减轻。
- 热盛口渴:多伴烦躁、喜冷饮、舌红苔黄等热象。
- 治疗守方:条文最后仍言“小青龙汤主之”,意在说明,出现这种“欲解之渴”时,证明方药对证,应继续守方治疗,直至病愈,不可因见口渴而轻易改弦更张,误投寒凉。
一句话总结:
治疗寒饮内停的咳嗽,服药后出现口渴,是阳气来复、寒邪将散的好现象,说明药已中病,应当坚持原方治疗,然临床上饮家有渴与不渴之不同表现,皆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拘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