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游新闻报道,10月31日晚,有网友发帖称,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看到高淳区法院法官“带货卖螃蟹”,画面颇为新奇,引发热议。(上游新闻:《南京一法院帮债务人直播卖螃蟹引热议 院方回应:所有销售收入都实行专账管理》)
法官能不能“直播带货”?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操作背后,却有着具体的现实背景。据该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回应,此次直播是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新尝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诚实守信但暂时困难的债务人还款,同时通过直播向网友做普法工作,直播由执行团队利用加班时间筹备,未占用正常工作时间。另据媒体报道,本次事件中的债务人许秋兰一家因2015年交通事故被判赔偿26万元,后尝试养殖螃蟹还债,但因技术不足连年亏损,九年累计债务达80余万元。其间全家坚持还款20多万元,但债务压力未减。2025年9月,秋兰父母向高淳区法院申请“类个人破产”,法院核查确认其无逃债行为,债务源于事故与经营挫折。
一边是不善经营但仍然坚持还款的债务人,一边是看似“另类”实则暖心的司法救济,这样的“双向奔赴”在被媒体披露内情之后,也获得了广大网友的赞同与肯定。10月31日,高淳区法院直播间的司法变卖专场吸引超20万人次围观,当晚订单全部打包发货,所有销售收入也都实行专账管理,最终将用于当事人的债务清偿。而在评论区里,也是一水的好评,不少网友表示,高淳区法院这一场直播,“给温度执法打了个样”。
我们常说,司法要有力量,但它不等于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同样需要有温度的社会感知。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除了担负起“惩恶”的职责,还有着“扬善”的救济功能。当人们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体会到了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自然能形成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社会共识。在南京法官“直播买螃蟹”事件中,司法人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切实为那些需要帮助和值得帮助的当事人解决问题和偿还债务,这种行为,也是有温度的司法具象化的生动体现。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群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赢得这样的拥护和信仰,则有赖于司法人员的公正严明和扶危济困。以司法赋能便民服务,为当事人解决“急难愁盼”现实问题,不是什么“不务正业”,而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尝试。让司法有力量的同时,也温暖人心,体现司法为民的底色,自然能够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体信念,强化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
特约评论员 周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