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君
![]()
主笔:于梅君
还记得上次换手机时,小心翼翼地从旧手机里拔出SIM卡,再塞进新手机的场景吗?随着eSIM手机的出现,这一繁琐操作即将成为历史。近日,三大运营商正式官宣获得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这意味着陪伴我们三十多年的物理SIM卡,即将以“隐形”形态开启新篇章。
eSIM:从“可插拔U盘”到“焊死的固态硬盘”
10月13日,我国eSIM手机商用终于迈出关键一步。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已获得工信部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全面开启eSIM手机业务预约与办理。那么,eSIM究竟是什么?它与传统SIM卡又有哪些区别呢?
![]()
我们熟知的实体手机卡叫SIM卡,而eSIM即嵌入式SIM卡,是一种新型的SIM卡形式。它直接集成在手机芯片上,无需再插入实体SIM卡。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形象地解释:“如果说传统SIM卡是‘可插拔U盘’,那eSIM就可以看成是‘焊死的固态硬盘’。”eSIM如同焊在手机芯片里的“数字身份证”,将传统SIM卡的手机号、账户密钥等身份凭证直接存进硬件里。
这就像门锁从传统向智能的转变。过去,我们需要携带金属钥匙开门,如今只需在智能锁中录入指纹,就能通过指纹开锁。eSIM亦是如此,用户无需找卡针插入SIM卡,只需把运营商码号数据下载并存入eSIM芯片,即可激活使用。
2025年9月10日,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的“全球首款纯eSIM智能手机”——iPhone Air,彻底取消了物理SIM卡槽设计。这不仅标志着手机终端形态的革新,更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同期全面重启eSIM业务的举措形成共振。
![]()
目前,eSIM业务在国内已取得一定进展。中国联通表示,已累计适配终端75款,涵盖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服务用户规模超过数百万。中国移动称将提供全体系eSIM产品支持,不仅应用于手机,还会扩展至智能手表、平板电脑、车载设备等形态。中国电信则确认,eSIM手机业务在国内31个省区市正式上市销售。
这场始于可穿戴设备的“无卡化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消费电子核心领域渗透,为用户带来“免插卡激活、多设备协同、全球无缝漫游”的便捷体验,同时推动个人终端向轻量化、多模态演进。
eSIM如何改写手机设计?
在华为北京研究所,工程师拆解了一部Mate 70手机,主板上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格外显眼。“这就是eSIM,厚度只有0.3毫米,比传统SIM卡薄了70%。”工程师介绍道。这颗芯片的“超能力”远不止于此。
实体SIM卡需要0.5毫米厚的塑料基座和卡槽,而eSIM直接集成在电路板上。苹果iPhone 17 Air凭借5.5毫米的极致厚度惊艳市场,其中eSIM技术省去的1.2毫米卡槽空间功不可没。这些节省出来的空间意义重大,它们可用于放置更大容量的电池、增强散热模块或集成更多传感器,从而直接提升设备的续航与性能。
![]()
传统SIM卡的金属触点易因磨损、氧化或震动导致接触不良,而eSIM固定在主板上,连接更稳固。取消外部开孔,还显著提高了设备的整体性和坚固性,可实现更高等级的防尘与防水,使其能适应潮湿、多尘或极端温度等恶劣环境。用户未来无需担心SIM卡遗失等问题带来的不便,也不需要到处找卡针换卡。
此外,eSIM支持单一芯片中存储多个运营商配置文件,用户可随时切换。这意味着,用户能同时保有个人号、工作号、本地流量卡和国际漫游套餐,并根据场景需要,一键启用相应号码。
eSIM集成于芯片,安全性如何?
eSIM由于不存在实体卡,降低了遗失、被盗或被篡改的风险。有人担心eSIM易被破解,实际上它更像“焊死的保险箱”,比实体卡更靠谱,后者反倒像“可带走的钱包”。eSIM嵌在主板上,要想拆取必须损毁设备,否则无从下手。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表示,从实际安全性来看,eSIM无论是技术架构(如数据加密层级、防篡改机制)还是物理形态(内置式设计避免插拔损耗与恶意替换),安全性均优于传统SIM卡。
![]()
不过,eSIM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主要源于“一号双终端”等服务的业务漏洞及远程管理特性。但通过安全升级,如采用银行级硬件加密、人脸认证、禁用跨境写卡等措施,利用eSIM实施诈骗的犯罪率有望大幅下降。
eSIM数据存储于手机安全芯片中,物理防护不弱于实体卡,真正的安全取决于运营商对“写卡、激活、注销”全流程的严密管控。用户可以通过强密码和生物识别技术、启用双因素身份验证、定期更新设备及运营商设置等措施,提高eSIM的安全性。监管部门也应制定严格的实名制法规,要求eSIM激活时必须通过生物识别或多因素身份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可溯。
在eSIM运营方面,国外已有许多成熟实践可供借鉴。例如,欧盟通过《电子通信法规》强化了eSIM的用户身份验证,要求运营商在激活时进行严格核查,减少了虚假注册。美国运营商采用了先进的欺诈检测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识别可疑eSIM活动,并及时冻结账户。新加坡的监管部门与运营商合作,建立了eSIM黑名单机制,共享诈骗号码信息,有效遏制了重复犯罪。2025年公安部“净网行动”披露,eSIM防盗技术使电信诈骗案件中“补卡截码”类犯罪下降67%。通信专家张驰表示,如今eSIM卡的安全性越来越高,无论是相关加密算法,还是认证协议,安全性接近甚至超越了实体卡。
eSIM将推动“泛终端连接”时代到来
智能手表是eSIM技术最早实现规模商用的领域。自2018年起,中国三大运营商便陆续推出“一号双终端”业务,使用户在脱离手机的情况下,仍可通过手表接听电话、接收消息和使用移动网络。该场景之所以率先成熟,是因为智能手表对设备紧凑性、耐用性和独立性要求极高,eSIM恰好满足了这些刚需。
eSIM的真正潜力在于物联网领域。在传统SIM模式下,物联网设备一旦部署于远程或恶劣环境(如水电表、车载系统、农业传感器),更换SIM卡几乎不可行。而eSIM的远程配置能力,使运营商切换、套餐变更、故障恢复全部可通过后台完成,极大降低了运维成本。
据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发布的《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目前全球已有2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eSIM手机服务,相关运营商数量也从2018年的45家,飙升至2024年的441家。
![]()
随着5G - A网络部署和AI终端爆发,eSIM在中国正迎来战略机遇期。GSMA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底成为全球最大eSIM物联网市场,连接数将突破2亿。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20亿台物联网设备搭载eSIM技术。
目前,eSIM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车联网领域,万马科技的“揽海”平台通过eSIM实现全球自动联网,帮助比亚迪等车企降低30%的海外运维成本。
在全球范围内,eSIM智能手机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自苹果iPhone XS首次引入eSIM + 实体卡的双卡设计以来,包括谷歌Pixel、三星Galaxy系列在内的众多旗舰机型都已支持该技术。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提供eSIM手机服务。
“对于经常出国的人来说,eSIM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在线购买旅行目的地的数据套餐,省去更换实体SIM卡的麻烦。”专家表示。
![]()
eSIM的商用,也让一号多端成为现实。以前智能手表和手机通过蓝牙连接,一旦超出蓝牙传输距离就会断开。eSIM商用后,运营商提供的多终端业务,即多个终端共享同一个号码,相当于给所有智能设备装了一个“通用身份证”,能打通手机、手表、汽车、家电之间的连接壁垒。所有设备共用一个号码套餐,流量可以跨设备分配,不会出现“手机流量用不完,车载流量不够用”的情况,构建了“个人—穿戴—出行”的eSIM生态闭环。未来,平板、笔记本、AR眼镜等也可能加入这个生态环。
eSIM并非仅仅是一次硬件形态的升级,而是一次根本性的连接范式转变。据GSMA预测,到2025年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到10亿;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长至69亿,届时eSIM将占据全球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76%。
![]()
eSIM微小的体积优势,未来可嵌入更多种类的设备,从手机、手表到AR/VR眼镜、无人机、智能家居传感器,甚至植入式医疗设备。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泛终端连接”时代,连接将变得范围更广、更加便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无缝切换的在线体验。
知多一点:无实体卡后,业务办理与号码管理如何进行?
从目前各运营商公布的信息来看,用户需前往运营商线下营业厅办理eSIM业务,线上办理方式暂未开放。
具体而言,eSIM手机上市销售后,用户可以去营业厅现场新办eSIM卡,也可以将原有的实体SIM卡转为eSIM卡。目前,同一eSIM手机最多可开通2个国内运营商的eSIM号码。
![]()
当用户不再使用eSIM手机或要将其转让他人时,需先将eSIM号码从原手机中删除,这一步相当于将其从eSIM卡中取出并删除,但并未进行转移、补换卡或销户操作,号码仍为有效状态。后续,用户可前往营业厅办理补换卡或销户等业务。
据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尹少春介绍,仅在联通,截至10月15日就有超过17万用户预定了eSIM卡。这些早期采用者正率先体验“无卡化”生活的便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