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没进病房那一刻,我才懂什么叫“白疼”。
![]()
65岁,我一手带大俩娃,亲孙和外孙同吃同住二十来年,住院那天,亲孙请假端尿盆,外孙连影子都没露。
![]()
不是住得远,他公司离我医院三站地铁。
我手机没响,他朋友圈却照常晒加班咖啡。
当年我怕偏心,糖果都数着粒分,压岁钱用秤称。
可孩子不跟你讲公平,他们悄悄把“姓”当成门禁卡。
亲孙跟我同姓,户口本上写在一起,外孙那边总被提醒“你是外公家的客人”,一句话,年年说,就成了钉子。
北大那帮老师去年跟踪了五百个家庭,结论扎心:十二岁以后,八成孩子自动往父系靠,男孩更明显。
我还不信,结果现实甩耳光。
高铁通到他家门口,他回来次数却从每月一次滑到一年两次,最后连春节都省掉。
亲孙呢,同城,周末绕过来吃碗面,顺手把我阳台灯修好,没多说话,我心里却踏实。
![]()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说,双孙老人里七成以上感受和我一样,亲密度差出两成多。
数字冷冰冰,落到床头就是:缴费单亲孙先垫,外孙事后转账还注明“AA”。
我退了钱,他回个“OK”,再没下文。
我老同事看得开,说现在流行“差异养老”,别指望回报。
我点头,夜里还是翻来覆去。
不是心疼钱,是突然明白:自己拼命端平的那碗水,早被社会习俗喝光,剩个空碗,磕牙。
社区劝我参加多代同堂活动,我去了一次,现场让外孙一起录祝福视频,他推说开会。
我当场掐了手机,不再强求。
回家把相册翻遍,发现合影里他越长大越站边上,身子侧向镜头外,像随时准备跑。
![]()
想通也简单:带孩子的快乐当时已经给过我,再要利息就是贪心。
我把房子钥匙多配一把给亲孙,外孙那份折成现金,等他结婚一并寄去,数目不少,情分到此。
剩下的退休金,我报了个摄影团,学拍鸟,镜头里没孙子也行,对焦对准自己。
老伙伴们问我图啥,我说图个清静。
血缘不是WiFi,不是每间房都满格。
能来喝杯茶的,我备点心;连门铃都不按的,祝他顺风。
晚年最大觉悟:先把自己哄开心,再谈儿孙绕膝。
至于病床前谁伸手,二十年前那个把糖纸递给我舔的小嘴,已经回答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