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南京某基层法院执行局干了件新鲜事。法官干警集体上线直播卖螃蟹。消息一出,全网刷屏,媒体热赞。
![]()
![]()
事儿,其实挺简单。
一家养殖户欠钱还不上,最值钱的,就是池子里那批活螃蟹。这下可把执行局难住了——按常规流程,查封、评估、拍卖走完,螃蟹早就臭了。到头来债主拿不到钱,养殖户也彻底破产,纯属“双输”。
首当其冲的,是资产处置的难题。
法院执行局没走老路,他们直接下场搞直播,一边联系渠道,一边拿法院信誉给螃蟹品质打包票,硬是把这批活货变现了。
要说效果,确实不错。订单当晚就爆单,干警们连夜打包发货。执行局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处置生鲜产品,“卖得挺好的”。
从解决问题角度看,这事儿干得确实漂亮。
执行干警没死守流程,而是真把“实现债权”当目标。螃蟹价值保住了,债主和养殖户都没吃亏,矛盾也从根上解开了。法院还强调,所有货款进法院专户,全程依法依规。
![]()
但掌声越响,咱心里越得清醒。
第二个问题来了:这是创新,还是无奈?
能上热搜,正说明它“不寻常”。说是什么创新,不如说是“案多人少”、程序卡死的现实下,被逼出来的一次“挣扎”。
执行局工作人员也坦言,直播是加班搞的,“这几天一直在加班”,以后还搞不搞,“目前尚无明确消息”。
网友一边点赞,一边也没少质疑。
![]()
![]()
![]()
有人说:“直播带货可以写进年度工作总结,这可比办案子亮眼多了。”也有人担心:“该歇歇了,商品不是案件,羽毛还是应该爱惜的。”
更直接的评论是:“所以他们很闲?那把没执行的案子列个清单,挨个执行不行吗?”
这话虽糙,但理不糙。
第三个问题,是资源分配的公不公平。
这种“超常规帮忙”,对那些还在“执行难”里苦苦挣扎的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隐形的偏袒。他们的资产也在贬值,他们的权益也等不起,可他们只能排队。当执行机关对某个案子特别照顾,本质上,是用公共资源搞了一场没法普及的“特权服务”。
你不能说它不对。说到底,我们不能总靠“执行干警”的额外付出,去填“执行制度”的坑。
一个健康的执行体系,不能总让干警又当救火员、又当销冠。这次是螃蟹,下次要是更麻烦的资产呢?难道要他们啥都会?
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他们做得真好”,而是“为什么总得靠他们额外努力?”
为什么活物资产不能跟专业平台合作快速处理?为什么不能开个“执行绿色通道”?为什么不能配专门的司法拍卖专员,让执行法官回去干他们最该干的事——执行裁决与监督?
南京这家法院执行局卖螃蟹,像是一朵从现实石头缝里开出来的花。它让我们看到,有一批执行干警是真想为民做事。但也让我们看清,底下的执行系统有多笨重、多迟钝。
我们不能光被“人”的努力感动,却看不见“制度”的落后。真正的司法进步,不是靠这种偶尔的暖心故事,而是让这类操作不再成为新闻,而是变成每个法院执行局的日常。
只有执行法官不用再操心怎么卖螃蟹,他们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主战场:把那些眼巴巴等待执行的案件,变成老百姓手里实实在在的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